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我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
很多父母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他们的言行却常常对孩子造成伤害。相比引导孩子,他们更喜欢压制孩子。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常常伴随着问题,父母也难免在教育孩子时犯错。不论你遇到了多少困难,只要你肯改变,事情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态度这件事,永远不会太晚,也永远不会多余。
接下来,我将从父母面临的处境、孩子面临的处境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成长这三部分出发,让我们更好地学会为人父母之道。
第一部分,父母面临的处境。
父母的行为不仅影响着当前的亲子关系,还与孩子的整个人生息息相关。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容易犯下的错误。因为只有知道“不能做什么”,才能明确“什么应该做”。
第一点:不合理的爱。
爱理应是最深切、最美好的一种人类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感却造成了诸多的不幸与痛苦。很多时候,人们因为心中有爱而自我折磨,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在一种堪称专横、自私的爱的驱动下,有些父母常常会忽视孩子真正的需求。在他们眼中,孩子更多扮演着奴隶和玩偶的角色,这会对孩子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将难以适应正常的生活,会变得愈发叛逆和固执。
第二点:过分的焦虑。
当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焦虑结合在一起时,情形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对于丧失信心的人来说,他更容易高估人性的脆弱,以及周边环境的危险程度。
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危,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性格缺陷。如果你怀疑自己应对生活的能力,你大概率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对自己充满信心,你也会同样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虽然年幼,但是依然拥有应对生活的力量和方法。
第三点:过于主观的期望。
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期望,似乎孩子生来就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
倘若某位父亲因教育程度低而吃尽苦头,他或许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学者;倘若他因生活重担而辛劳一生,那么他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但是,父母过于主观的期待很有可能遭受挫折,而不是得到满足。
第四点:不现实的要求。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超出了应有的范畴。如果你要求孩子成为某种类型的人,你自己能否先做出表率?
也许你要求孩子绝对诚实,但是回头想想,你自己是否从不撒谎?你要求孩子不能偷懒,但你自己的勤奋程度是否就无可挑剔?
作为父母,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的行为难以服众,更难以征服孩子的心。
第二部分,孩子面临的处境。
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我们可以仅凭直觉去了解一个人,但若要清晰理性地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则需要深入了解其人格的发展过程。
首先是人生计划。
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孩子就在尝试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尽管孩子此时还没有发展出有意识的思维,但他已经展现出非常高的智力水平。比如,一旦意识到父母会对他的哭声产生回应,那么每当希望被抱起来的时候,孩子就会放声大哭。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认知和经历将变得更加复杂,其目的性也将更清晰地体现在行为举止中。孩子会在童年特定的情境中不断尝试与测试,直到他实现自己的计划。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份明确的计划来指导自身行为,这份计划决定了个体的性情,甚至塑造了个体的命运。
其次,遗传。
一个人后天发展的好坏,与最初的遗传基础有关,但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每一项人类活动都极其复杂,不经训练是无法掌握的。无论个体的先天优势多么明显,只要缺乏训练,就难以发展出特别的能力。
此外,先天不足或遗传问题未必会导致永久的缺陷,恰恰相反,它很有可能推动个体取得非凡的成就。很多人拥有超高智力或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有可能是来自对某一缺陷的过度补偿,尤其是经遗传而来的器官缺陷。
可以说,孩子的最终发展不仅仅是最初遗传因素的结果。相反,他们是基于计划,主观塑造着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最后,社会兴趣。
“好”的概念是相对的,因为它涉及社会规则与标准的制定。理解和观察社会规则需要一项特别的品质,即社会兴趣。
某种程度上,孩子所获得的社会兴趣的数量,决定着他今后的人生是否幸福,也决定着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人进行合作。
第三部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作为家长,你必须认识到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心理因素。否则你在教育方面的努力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应有的基础。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有效引导孩子的几点方法。
第一点:引导孩子尊重社会秩序,并接受社会规则。
孩子若要发展健康的社会兴趣,就需要在集体中与他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通过学习尊重秩序并遵循社交游戏的规则,孩子才会有意愿并且有能力与他人合作。
第二点: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
和谐是社会教育的基础,缺少了共识,我们将一事无成。相对应的,冲突会妨碍孩子发展其内心的团结感,还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那些在安静和平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能够较好地应对竞争、适应竞争。
第三点:孩子需要持续的鼓励。
孩子需要被鼓励,就如同植物的成长需要水。在教育中,鼓励能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经历沮丧的时刻。此时,来自父母的持续鼓励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种鼓励能让孩子不断成长,成为自信、自立、内心拥有力量的人。
育儿之路漫漫,充满荆棘与挑战。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教育并不是自上而下强加的机械制度,孩子也不是任由你支配的毫无知觉的物体。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你要相信,你完全有能力在家庭内部建立起民主的秩序,帮助孩子适应民主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自然就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当代父母面临的育儿处境,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点,即不合理的爱、过分的焦虑、过于主观的期望以及不现实的要求。
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处境。首先是人生计划,其次是遗传,最后是社会兴趣。
第三部分,我们介绍了正确引导孩子成长的方法,分别是引导孩子尊重并接受社会秩序、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以及持续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