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桌前放的是十三年前买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重看读的还是德国的幼儿教育,玩玩玩的幼儿园,以及父母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方式。这是十几年前的德国。
晨,读一篇写芬兰的教育之路的博文,看幸福指数最高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刚读到了三川玲写到的,她选择让12岁的小丸子在家自学一年(隔离年)。原因很多,归结起来最基本的就是想从作业堆里出来,能吃好饭睡够觉......
十几年,世界变了什么?我们变了什么?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探索,打破学校的围墙,项目制兴起;一边是对分数的极端推崇,重新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排名。一边是越来越多关注社会情感,将心理学的最近进展应用到学校中;一边是越来越多心理疾患的青少年。
这几年走过大江南北,接触到那么多渴望教育变革的家庭,他们用脚投票,奔走在华夏大地上,只为了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学校。知道了那么多的名字(流派)——华德福、清一系、读经派......
有多少变革就有多少固守。先不论科不科学,所有想去探索的,都是一种助推力。
真关心孩子的,想以儿童为中心,以人为核心,必然要去研读最新的心理学成果,真正懂得孩子,懂得学习的规律,注定要有自己的理论根基和开放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心态。
公办教育受制太多,是动的最慢,也确实是最该稳定的地方,不想多言。
民办教育的万花园中,最欣赏的是一土和探月学院。探月是年轻人的虎虎生气,而一土,虽然还在摸索中,但是对教师的尊重和对自由的看重最为难得。一个初创团队,能把大半学费拿来支付教师工资,这片土地上是鲜有的,也因此我对他们有着最大的敬意。没有完美的学校,但有一直朝向且一直努力的学校。一土的格局和视野是我最为欣赏的。创新领域,他们是前行者。情绪管理,社会情感的发展是他们很关注的一个方面,但这注定只是少数。
更多的民办教育,首谈生存,更何况很多是投资。于是应试的比拼更甚,从教师工资上算计也是常态。这些不是教育的探索者,只是推波助澜者,但是却有着更大的市场,因为有需求。资方和校方的冲突也多在此,一个求财,一个要做教育。这也是民办校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本不该排斥市场,评判的标准更多的应该是看社会效益。不追初心,能推动,让老师们孩子们受益的就应该是得到保护和认可的。
还有另外一支,活跃的公益组织。就像十几年前漪然推动的小书房,就像现在担当者做的事,一地一地扎扎实实。还有风一样卷来的互加,利用互联网技术,双师课堂,惠及诸多乡村教师。尤其是彩虹花团队,四年来用纯公益的方式,将晨诵共读带到了最偏僻的乡村。就像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带领着诸多有心研究的老师们,不断真正的提升自己。
一边是资源聚集地,更多国际视野的人们渴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一边是还陷于缺少教师苦苦挣扎的乡村教育。天平的两端。
那么突破口在哪里?
不是宏观调控人员,一线教师,也许最可作为的就是,眼睛要看向未来,心灵始终敞开,从手边每一天开始,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毕竟你的课堂你做主。你变了,做了,微环境会随之而改变。
家长呢,更应该多学学多看看。有能力用脚投票,没有就让家庭成为最好的教育场所,去懂得孩子,多少懂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