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我的简书数据是:60000多字,35篇文章,收获100多个喜欢,粉丝几十个,阅读量最高的一篇也不到200。比起那些大神,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新人了。
10月7日,我写了一篇《为什么总叫我们多读书,而不是多看公众号》上了首页。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上首页。
这篇文章在7号晚上十二点收入首页投稿,第二天八点被推荐到首页,大概下午7点左右下首页。到现在,阅读量10126,获得了了399个喜欢,关注我的人从两位数涨到三位数。
写这篇不是为了炫耀(比我强的人太多了),而是为了进步。上首页也许有运气因素,但我希望能琢磨出其中可复制的成分。
我猜测这篇文章之所以能上首页,能有过万的阅读量。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主题和标题能吸引人。
这一点至关重要!也许占了50%以上的功劳。
标题决定了大家会不会点进来看,内容决定了编辑会不会给你推首页。(我没有给首页投稿,好文章编辑会帮你投的。)内容也决定了你的文章上了首页之后的反响。
(我听一个书友说,她的文章也上过首页,不过可能因为标题和内容与受众的需求不太符合,阅读量不太高。)
这次的选题有运气成分。说实话,这篇文章能进入首页我是非常惊讶的,因为我自己没觉得和之前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但却意外地成了我这三个月十多篇的写作中最火爆的一篇,一篇的阅读量是过去那三十几篇加起来的十多倍!这也许也从侧面说明,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时间会给你回报。
这对下次的选题有什么帮助呢?
一般能吸引人的文章,要么说出了读者的心声,要么解决了读者的问题,消除了读者的疑惑。
李笑来:写作的原则是写对别人有用的内容。
如果不知道什么内容对别人有用,可以从自己出发,思考自己有什么困惑,有什么不爽的地方,给出自己的思考(如果自己已经想清楚,已经解决了,会更好)。
我相信,你有的困惑,很多和你有相似经历的人都会有。你提出并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是在解决他们的问题。你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是在替他们发出声音。
题目《为什么总叫我们多读书,而不是多看公众号?》是我一直都有的困惑。
一开始看公众号,觉得水平参差不齐,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后来订阅了得到的付费专栏,觉得特别厉害,比绝大多数的公众号文章都要好,但后来慢慢觉得:他们讲的很好,但总感觉做不到。后来转而去看书。
比起看专栏,看书确实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书中为了论证一个观点,会举大量的例子,例子集中出现,能对我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更容易让我知道、也做到。而公众号文章很难做到,专栏也是。
这些是我的亲身经历,为我打下了写这篇文章的观念基础。 我写的时候是从自己出发,但我无意中说出了大家的困惑,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2.文中有大量引用,显得有理有据。
包括:
核聚老师的文章《别让你的学习成为那壶永远烧不开的水》
李笑来老师《为什么你一定要学会写作》
和菜头《开始写作吧》
得到听书《知道做到》
古典《拆掉思维的墙》
万维钢《万万没想到》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
过去看过这些文章,对一些句子印象深刻。在写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些句子可以用上。有一些记得不太清,但也知道在哪里,怎么找到,需要用的时候就能找出来。这也许就是积累的力量。
引用名人名句,让文章与一些牛人的言论产生链接,会让文章显得更有深度。就像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让你看上去显得更高。在自己说话还没有足够分量的时候,暂时借用牛人的力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3.案例真实,接地气
一篇文章,观点和案例都非常重要。
案例的要素是切题,能够说明你的观点。案例最好能真实,接地气。让读者感觉离自己很近,更容易产生共鸣。
我朋友看完之后告诉我,这篇文章给她感触最深的是我讲自己开始写作的曲折经历。我写了自己真实的经历,而且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出来了(我连我很怂,不敢发表都写出来了!),她觉得很真实,非常有共鸣。
4.排版让人读起来舒服
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多用“引用”,会让文章更美观。
我自己用了之后发现确实是这样。全文2800字,我用了7次引用。而且为了美观,有2处我还故意空多一行,导致实际上全文有9次引用。
不是只有真的引用了别人的句子、别人的话才能用引用,引用是一个很好用的美化文章的工具。
这篇文章没有配图,仍然上了首页,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内容是最重要的,配图是细枝末节。
但排版还是不能忽视,排版太密集会让人看不下去,有一些文章本来内容很棒很有深度,但就是因为排版不好,传播广度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多得不偿失啊!
我会故意把那些原本很长的段落分成两段,最后基本没有哪一段是超过五行的,看起来会更舒服一些。不然读者眼睛会很累——你把读者的阅读体验放在心上,读者才愿意给你更多的注意力和回应。
5.删改不必要的内容
其实这篇文章一开始的观点是 “信息密度”和系统性。但我后来觉得信息密度这个概念我不太了解,怕掌控不了,所以我改成了“集中度”。自己不能把握的内容,最好不写。
在写第一遍的时候,有大概2000字的不切题的表述,我觉得不合适,直接删掉了。还有一些多余的表述,就像是为了充字数和为了卖弄学识而写的,最后也全部删掉了。这也是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体验。
写作就像请客人吃饭,小鸡炖蘑菇最好还是把鸡屁股去掉再端上来,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如果有一道菜做砸了,不能想着“反正做了,不要浪费”,硬是端上来。客人尝了觉得不好吃,下次也许就不会来了。
写得好不好与个人水平有关,但如果文章写的不认真,读者是可以看出来的。你怎么对读者,读者就怎么对你。
6.分享的姿态
这点其实不太重要,但这是一个禁忌,一个扣分点。
写文章时,千万不要显得自己高高在上。
一位战友提过,我们写方法论的文章,当我们在给读者提建议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姿态。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有时候自己写的时候不觉得,但读的时候就感觉——这人怎么这么好为人师!显得他很厉害一样!
如果想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最好不要表现出这样的感觉。
有一位书友评论说很喜欢文中总结提建议的部分。
我重新看了一遍文章,发现我用的句式是: 如果你想xxx,你可以xxx。
我在提供备用选项,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前者会更容易被接受。
标题也最好不要给人“标题党”的感觉。
书友评论说:我发现一些简书里好些文章华而不实,标题党,很厌烦。有些签约作者也是如此!
另一位书友评论:硬着头皮看,越看越难受,七十七号(我的笔名)这样的人写的文章就没有这样的感觉,跟看大家文章时一样的自在,能够写到我心里去。
我打算写的另一篇文章,本打算拟题为:你学了很多方法论,却总是做不到。
标题里有“你”字,读者看到“你”字,会更容易被吸引,点进来看。就像走过路过,突然有人对着你说:“你过来。”我想即使你不认识他,你也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
但我后来改主意了。因为我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三招让你成为高手”,我知道这是标题党,我强烈怀疑里面的内容是老生常谈,空洞无物,即使看了也很难产生什么改变,我想忽略它,但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还是点开了,果然,如我所料。
我非常讨厌这种“明知道是标题党,非常不想点开但最后还是没忍住点开了”的感觉。 我不想让我自己的文章也给人这种感觉。
所以最后我决定用“我学了很多方法论,却总是做不到”。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如果读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可以进来看看我的思考,一起交流。
后面这个标题就是一个分享者的姿态,而不是指着对方鼻子说:“你,过来,对,别看了,就是你,点进来看!”这样即使读者真的进来了,也可能会抱着敌对的姿态。而这个姿态是自己造成的,这是为了吸引读者而需要付出的代价。
总结
如果你想写出好文章,以下的方法也许对你有帮助:
1.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写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拟定标题的时候,最好不要给人太强的标题党的感觉,有可能会引起读者的负面情绪。
3.如果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写非虚构类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引用牛人的话,给自己的观点背书。
4.排版是重要的扣分点。不需要特别好,但一定不能特别差。排版干净整洁,部分突出重点,让读者读起来舒服即可。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多用“引用”,把很长一大段话切分成几个段落。适度加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