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喜欢买两份一样的东西?

有位朋友说,她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买两份完全一样的,甚至会更多,要不然就舍不得用。

买的时候,她会想着买一个可能不够,就想着多买一份。

实际上,这些东西家里可能都已经有了,而且买一份回去也是完全够用的,另外一个就闲置在家,但是她仍然会控制不住的买双份回去。

她说,她去超市看到漂亮的水杯,会买两个回来,看到精美的笔记本,也会买几本回来。家里根本都用不了这么多,但她还是喜欢这样。

因为这会给她带来安心,哪怕另外一件闲置在那里,可能一直都用不上,她也要买两件相同的东西。

如果喜欢的东西没有买到两份同样的,她还会有些失落。有时候,她也想控制一下,但老是控制不住。

为什么会这样?

(01)

网络上有个搞笑的段子,说是有个穷人,他幻想如果自己变成富人之后,喝豆浆时他要买两份,喝一杯,倒一杯。

穷人在想象中,觉得富人的生活应该也是这么过的,喝一杯,倒一杯。

然而,他倒掉的不是豆浆,而是他内心的匮乏。他在想象中通过买两份来弥补现实中的那一份缺失。

匮乏的时候,我们会通过想象来补偿自己。我们也会做一些事情来以备不时之需,比如,囤积物资。

就像这位朋友说的,如果不能买到两份的话,她会舍不得用。买两份一样的东西,才能够心安。

就像我们缺乏安全感一样,我们需要把安全感也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一份是我们需要的、拿来使用的,另一份,就像是在帮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些东西,那部分空缺的东西。

多买的那一份,就像是一个过渡性客体一样。

我们可能给它赋予了母婴关系的意味,它象征着妈妈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它满足了我们内心空缺的一部分。

温尼科特说,过渡性客体代表了,孩子从一种与妈妈融合的状态,向一种与妈妈分离的状态的过渡。

比如买两个水杯,就算是这个“妈妈”不能满足我,或者用坏了用旧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我还囤了一个另外一个,全新的、美好的、理想的“妈妈”在那里。

(02)

每个孩子,都会将自己的妈妈理想化,因为我们渴望生命中的第一个客体是完美的。

有位网友说,他们家的孩子,无论教育的过程中,妈妈怎么样打骂过孩子,孩子都会对说妈妈好,好像事情很快就会忘记掉。但是如果他稍微凶了一下孩子,孩子就怀恨在心,说他是大坏蛋。

他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孩子总是容易记得妈妈的好,而对爸爸却总记得坏的部分。

因为,我们把“好妈妈”留给了真实的妈妈,而将“坏妈妈”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以,在妈妈身上所产生的缺憾,我们会容易转移到他人的身上。

同时,我们也会容易把这种缺憾转移到自己身上,我们会跟自己玩一个游戏,不断把自己变内心期望的理想状态。

买两份一样的东西,就有一种可以重来的可能。

水杯用坏了,笔记本写坏了也无所谓,因为还有下一个可以使用,还有下一本重新再写,就像是改写自己的童年一样,改写自己的人生。

而重来的背后,还隐藏着这么一种感觉:似乎是自己还不敢面对,或是不愿去面对现在的自己,所以也无法面对,那个曾经真实的自己。

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仍然在玩着重来和改写的游戏。

(03)

不断地重来和改写,这也意味着,过去的自己在不断的死去。

而同样的东西买两份,似乎是给真实的自己留下了一份哀悼。因为真实的自己,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死去了。

我们害怕自己不够理想,所以我们要买多一份做备用。而我们正在使用的杯子,正在书写的本子,就像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一样,都是不得不活給别人看的一种样子。

我们期望把现实的自己活成理想的样子。

因为现实的自己不够好,不够理想,不够完美。可是,现实的那个自己,也许从来没有表达过,没有真实的活过。

于是,我们的人生好像也分裂成了两部分,变得难以融合。

一部分是现实的自己,一部分是理想的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把真的自己活出来,我们的这两个部分可能仍然难以融合,就像我们难以把两个杯子融成一个杯子,两个本子融成一个本子。

所以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特意给真实的自己买了一份。就像是在哀悼和纪念,那个不能见人的、不被接受的、一直被隐藏的真实自己。

这种哀悼,既是对真实的自己的哀悼,也是对理性化客体关系的哀悼。

因为真实的自己,曾经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安全感。

(04)

同样的东西买两份,如果没有对你的生活造成困扰的话,可能真的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不仅在现实层面促进了消费,在心理层面也可能意味着,你从内心对理想化的执着,逐渐过渡到对外在客体的需要。

如果可以,不妨问问自己,那个真实的不够理想的自己,他想表达一些什么,他想对理想的自己表达什么,他想对不够理想的自己表达什么。

把这些聚焦到你隐藏了的真实的感受上,去听听真实的你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这可能是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尽管还有不安全的感觉,但是你在心里有给真实自己的一个位子。

如果有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可以让他表达出来,这将会是一个新的客体经验。而那些缺失的安全感,那个隐藏的真实的自我,那个匮乏的生命,也能够再次活出来。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1年10月20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
    羊羊羊羊汪阅读 9,532评论 2 14
  • 把藏在朋友圈说说里的话写在这~ 小时候,总渴望长大 对明天满怀期待 期待大家一起玩 吃着最爱的鸡柳辣条 现在,貌似...
    馧韵芸允阅读 431评论 2 5
  • 似乎到了年终,一切都脱了它的轨道。 从周三开始,大家似乎已经进入了预放假期,喜欢玩的同事们聚在一起,玩各种小游戏,...
    w壁立千仞阅读 412评论 0 0
  •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历史春季班的学习正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成长的机会。尽管培训已接近尾声,但内容同样精彩。 ...
    2adbd3329736阅读 598评论 0 0
  • 妹妹 外头,落雨喽 妹妹,抄电表喽 妹妹,今早送大排面 妹妹,嗲爹咋样了 阿婆,我来收衣裳 阿婆,你家今天的报纸 ...
    金露在路上阅读 485评论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