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高考这条路,我走了两次。第一次考了多少分,已经记不清了;第二次也只考上了一所二本学校。分数早已模糊,反倒是复读时的几件小事,至今还清晰地刻在记忆里。
复读的日子里,我和同在复读的好朋友一直保持着通信,甚至会怕对方收不到信亲自到邮局投寄。在晚自习结束回到家,我会趴在房间木桌上,用笔写下自己的心情,末尾也总要写上“加油”之类的话。等收到回信,拆开信封闻到淡淡的墨水味,看见熟悉的字迹,心里就暖乎乎的,原来远方也有人和我一样,在学习里挣扎着。
那些信纸上留下的温度,成了我复读岁月里特别的安慰。
复读第一天进校,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地上积着水,我一个没注意,脚下一滑,整个人直愣愣扑出去,头结结实实撞在路边的墙角上,血瞬间就渗了出来。手一摸,吓我一身冷汗。到诊所缝了好几针,之后几周都裹着厚厚的纱布,头上又闷又痒。
那段日子真狼狈,但也像在提醒我,新起点未必是坦途,带着伤也得往前走。
母亲陪读租了顶楼的房间。夏天屋里热得像蒸笼,唯一的电扇吹出的风都是烫的。我、弟弟和母亲常常汗水会从背上往下淌,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那年弟弟也在高考,母亲的心分成两半。就在那闷罐似的小屋里,我们用眼神互相打气,硬是熬过了整个夏天。那个汗流浃背的夏天,让我第一次尝到"坚持"的滋味﹣﹣是咸的。
"二战"失利,我上了个二本师范,读汉语言文学。大四不甘心又考研,几分之差与梦想学府擦肩,最终调剂到其他学校读师范专业。
六年求学路,似乎都在为站上讲台做准备。毕业时与母校签了约,却因家人期许而毁弃,转身成了基层公务员。有时我也会想:要是没毁约,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每年还有两个舒适的假期?
但人生没有"如果"。高考不过是个驿站。考好了自然不错;但像我这样绕了弯路的,也不算走投无路。后来的考研、工作,我们才会发现人生处处都是岔路口。
从毕业到现在七年时间,我懂得了我们能做的就两件事:一是走稳眼前的路。既然选择了当下的路,就要把它变成有价值的选择。二是边走边攒力气。保持学习,等时机到了,如果还有想走的路,随时可以出发。所以正经历高考的你们,不必为课堂上走神漏掉的知识点而懊恼,也不必为少做几道题目失分而自责﹣﹣高考固然重要,但终究只是人生的一页。翻过这一页,前面还有无数故事等着你们去书写。正如那些我复读时深夜写过的信,意外受过的伤,汗湿的衣衫,早都化成了我骨子里的力气。
路还长着呢,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