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山》,在很长的时间内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常常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完志愿者,吃过饭后从二号门晃荡去地铁站时,放着这首歌,燕池的声音很空灵,但是韦绍兰奶奶带着乡音的低唱更打动我。
从《三十二》等到《二十二》,见证了这部“慰安妇”题材电影的诞生,也是结尾写了长长的捐款人名单,在南通首映时我也在影院,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因为城市太小,集资不到南通宣演,我的款是退回来的,所以首映我去了,本来还邀请了同学,被拒绝;不多的人,还有被赠票,得知是这个题材不愿意观看;还有因海报是个可爱的小女孩,误以为是动画片,然后带着孩子离开。郭柯导演是个很真诚的人,b站也很给力,这部片子几度浮沉,甚至有些影评人觉得这不是电影,批判较多。影院放映量也很少,后来很多年我不遗余力给不同的人推荐,看的人也很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愣是记录下这些老人的故事,“慰安妇”三个字太沉重,国际组织也在呼吁改变称呼,应当是“性奴隶”,其实,不论怎么称呼,这都是国民不忍撕裂的伤口,诚然,看过《三十二》的我很坦然的又很沉重接受了她们的逝去,却无奈于日本对这段历史的改编和漠视。
英雄题材的电影太容易引起共鸣,弱小者的悲惨却无法面对,文艺学老师跟我闲聊时曾说过,人生已经太苦,观影时吃点甜的。不无道理,但有时,我又迷惑,口口声声说这段历史不能遗忘,又为什么不去看看这部电影,不去关心幸存者,不去看看纪念馆里故事呢?在南京时,听说过这个城市的闷热和眩晕是亡魂作祟,甚至有人在距离不远的玄奘寺供奉战犯,有人还在试图解读心理机制。甚至做志愿者的时候,也有阿姨危言耸听,让我要晴天来。也看新闻,上海“海乃家”被拆,武汉亦是如此。也耳闻外婆村东头饿死的婆婆,以前因为慰安妇身份在斗争被各种羞辱……太多复杂,太多情感,不仅仅是恨,还有无奈,还有气愤。
看《三十二》之前,我就看过《鬼乡》和《雪路》,《鬼乡》也是七万多网友众筹而来的,里面最震撼我的是从高空横掠过的格子间,有些在被侵害,有些在洗下体流出的血,有些在被殴打……还有小时候看的《望乡》,“大东亚共荣圈”的荣光是堆砌在对东亚女子的迫害上的,朝鲜、中国、日本,还有南亚,尤其是中国,离开的、隐藏的、幸存的……甚至于这个数字没有办法统计,其实,我至今觉得三十二和二十二以及所谓的八,很是存疑,但是一个象征,历史见证者在离开。很是痛心。
但《三十二》和《二十二》里的奶奶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惨烈的撕开,郭导很有耐心,他和团队不是观察者,是介入者,对待长辈一样讲述那代人的故事,韦绍兰奶奶嘴里讲出“这日子真好”,她屋里升起的烟火气和每月领取低保的佝偻背影在前,她还是唱着“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影片切到山水之间。毛银梅奶奶,是从韩国逃难过来,又被同乡骗进慰安所,后来恢复自由后,跟毛主席姓,“他爱我们,我也爱他”,第一次以一种平和又刻骨的方式认识到共产党对新中国的重要性,她屋内的韩国地图,韩国娃娃,她哼唱的《阿里郎》,因年高无法回乡的惦念。林爱兰奶奶是抗日英雄,她手摸勋章的画面反复呈现,也总是为自己杀鬼子的过去骄傲,但她孤老,也会和养老院的护工发生口角,她身上同时承载了牺牲和荣光,她既骄傲又敏感也孤独,我会忍不住想,无人的夜里她会不会后悔自己的英勇善战,如果不是为了战斗,她也不会被抓,她的坚韧又不忍我这样想她。还有一些和善、晚年也安详的奶奶,走在路上,你可能都无法想象她曾经历的一切,她们喜欢孩子,喜欢猫,她们逃出来之后也努力生活,其实,遇到《二十二》时,我很矛盾,刚刚毕业,开始经历社会各种不堪,又因为一些童年创伤,是一个很脆弱的时期,这两部影片反而给了我力量,无论如此活着,日子会在。
所以它既是纪录片,也是生活片,它承担的历史责问确实不多,毕竟给中国人的片子,况且我们又有什么立场让奶奶们把伤口生撕开来,昨夜,读书群有人在读《南京大屠杀》,小姑娘说恨极了日本人,我不知道怎么回复,实在是太复杂太沉重,日本左翼政府肯定是有责任的,军国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上世界的甚嚣尘上也是罪恶的,但战争伤害了所有人,谈不上原谅不原谅,普通人在政治立场的发声很虚弱,而且我们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很难全面了解。甚至在公祭日开始前,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关注这些事,彷佛只是历史书上的文字,距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百年不到的悲痛。
另外,我很喜欢郭导对画面的呈现,很稀疏平常的生活场景,侧脸且私密空间的叙事,难懂的方言,废墟上的郁郁葱葱,大好河山的广角镜头……日常中的小花开满每个镜头语言中。正如歌词“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花水面浮。何时有意把花起,你无心无意看花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