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老师曾在文章中写道:
真正的爱是走心的,它不仅仅是肉体的愉悦,也不是单纯的算计,更不是一种感觉,它更多的是命运赋予的一份美好的责任与期待。
大多数人,内心都想要找到真爱,“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是还没遇见真爱,就是碰到虚情假意之辈。
我们希望“爱如火在燃烧碰撞”,现实却是“爱如火在焚烧一切”;
我们希望“爱如火会温暖了心窝”,现实是“爱如刀扎透了心窝”。
而罗翔老师揭示了真爱的三个特征,能让我们有效地判断真爱。
其中,第三个特征最重要,但也是在恋爱关系中最容易忽视的。
01
爱,是相互理解。
泰戈尔曾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
少年时期的爱,多数都是跟风。当班级里多数男生都表示喜欢某个女生后,开始刻意去找这个女生身上的优点。
于是,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似乎也喜欢上这个女生,甚至于会在情书里写“我爱你”。
这样所谓的“爱”,如春天的柳絮,一阵风吹过,都有可能随风而去。
青年阶段的爱,很多都是迷恋。我们可能不是喜欢这个具体的人,而是喜欢这个人身上我们要想用拥有的某个特质(如成绩好、有才华等)、喜欢我们想象中的那个人、喜欢跟这个人在一起时的自己。
这样所谓的“爱”,如沙堆的城堡,一阵浪袭来,都会轻易将其冲垮。
成熟之后的爱,都是基于理解。好比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男女主,他们初次相遇时,一个表现傲慢,一个心怀偏见,都看不起对方。然而,随着了解的加深,他们逐渐消除偏见,发现彼此内在的闪光点。最终,相爱一生。
这样的“爱”,如建在磐石上的房屋,不管风雨再大,都能屹立不倒。
少年的爱,多为一见钟情,是基于相貌;
青年的爱,多会陷入迷恋,是基于感觉;
成熟的爱,都能相互理解,是基于了解。
相貌会变,"感觉" 会淡。
唯有了解,愈久愈醇。
02
爱,是相互支持。
希拉里·克林顿说:“一个成功的婚姻需要两个人不顾一切地彼此支持。”
在互相支持这点,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可以说是模范夫妻。
事业上,在钱钟书创作《围城》期间,杨绛不仅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而且与钱钟书一起讨论书中人物和情节。而在杨绛的《干校六记》中,钱钟书也为她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素材。
生活里,杨绛管理家中大小事务,让钱钟书能更专注地教学和写作。而在干校期间,杨绛的衣服破了,钱钟书便为她缝补。
他们两个人,并没有说“牺牲一方,成就另一方”,而是在“互相支持,也互相成就”。
他们的爱,没有空口说白话,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滴,把爱如衣服般每天穿上。
用爱推动了行动,行动又反过来加固了爱。
如此,爱方能长久。
03
爱,是相互包容。
有一句话是:“真正的爱是能够包容和接纳对方的不完美之处。”
举个例子:
两个正在尝试交往的人,在休息时间上起了冲突。
一个习惯早睡,且希望两人可以一起睡,这样更安心。
一个习惯晚睡,且希望能保持晚睡,享受独处的时间。
接下来,可能会有这么几种发展:
- 早睡的人接受晚睡的人晚睡,放弃一起睡的要求;
- 晚睡的人改变习惯开始早睡,用其他时间来独处;
- 两人商量后将睡觉时间调整为两人的平均值;
- 两人都坚持己见,最终因此分道扬镳。
始终坚持己见,其实就是对保持自己舒服的期待,超出了对两人一起生活的期待。
或者说,对自己的爱,超出了对 ta 的爱。
很明显,没有包容,爱就无法持续下去。
毕竟,我们都不完美,都希望对方更好。
但很多时候,我们要接受对方的不完美。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
为 ta 改变,是出于自愿。
毕竟,“没有完全的独立,就没有真正的爱。”
所以,在确定关系前,最好就一些重大的问题做充分的沟通,以及透露一些自己的习惯,看看是否能够包容。
不要等到都步入婚姻了,才发现对方身上有一些点,自己既做不到包容,对方也做不到改变。这又是何苦呢?
因为爱 ta,所以包容。
因为包容,所以合理期待。
不求处处完美,也不求事事顺心。
04
最后的话
我们重新来看一遍罗翔老师的话:
真正的爱是走心的,它不仅仅是肉体的愉悦,也不是单纯的算计,更不是一种感觉,它更多的是命运赋予的一份美好的责任与期待。
爱的走心,是互相理解;
爱的责任,是互相支持;
爱的期待,是互相包容。
希望每个渴望爱的人:
找到自己的一生所爱!
······End······
点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