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奔跑
还记得刚入学那天,坐着通往良乡的地铁,看着窗外的景色从繁华的市区逐渐变得行人稀少,到最后变为显得有些荒芜的郊区,我的心情也从满怀期待到失落再到冰冷,心里嘀咕,为啥我在郊区上学啊!和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不过看到开学一张张笑脸和迎新的学长学姐(可能主要是学姐),我的坏情绪瞬间烟消云散了。溜达了一圈,发现学校环境还不错,随遇而安吧,开始新的生活!
当时延续了高三的自律,军训期间室友都在开黑玩王者荣耀,而我居然在手机上面背四级词汇,那段日子在后来回忆时,很多时候我都带着怀疑的视角:这真的是我做出来的事情吗?
军训那段日子我把它称为适应期,期间认识了不少后来的好朋友。我应该算中等偏高,站在第三排第三个还是第四个,方阵右上角那个位置。当时9月,酷热难耐,军训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段时间,上午还好,天不太热,中午午休完后的下午场是最难受的,1~2点的太阳毒得很,中午还没睡醒就要去军训了,当时最讨厌下午,和后来很讨厌1.20的课一样,而晚上是最轻松的,只要练2小时左右就能回寝休息了,每天回寝后,洗澡、洗衣服、背背单词躺在床上觉得无比满足。军训的日子确实很累,每天和周围的哥们开玩笑:怎么还不组织联谊啊?散发着汗臭味的军连中会传来一阵阵笑声。军训的动作我努力做得很标准,站姿也按照教官的要求,印象中我很少挨骂。
军训印象深刻的是拉练和联谊了。
拉练那天要凌晨两点起来,背上自己叠成“豆腐块”的被子,带上在超市买的压缩饼干和矿泉水,就伴随着警笛声一路小跑出发了,拉练路途其实不太远,我觉得一点都不累,随着大部队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早上可以看到北京郊区卖早餐的小摊贩。后来拉练结束,各个连在南操场上集合,清晨5点的阳光洒在汗水浸透的后背,那一幕我记得很清楚:理教那个方向是东方。
至于联谊,为了展示自己才华,我还特意练习了高二同学教过的“小苹果”舞蹈,回想起一个人晚上在阳台练舞,四肢僵硬地摇摆,画面很是滑稽。联谊那天兴奋又紧张,两个连一起唱完歌后,我们到南操场草地里围成了一个圈,主持人开始活跃气氛,组织活动,一个个男生都特别积极的展示自己,我看到军训认识的几个哥们都主动展示了,心想:这小子不错啊!嘀咕完后自己又放不开,不敢举手表演,最后也没能跳上“小苹果”。最后倒也不是毫无收获,联谊末尾有一个看电影的环节,男生女生集中到教室,好像是男生坐一排,女生坐一排,这样自然是没有机会的,直到快结束了,有专门的互相认识环节,我才壮起胆,要到了大前排一个看着背影很清秀的女生的微信,走到面前后发现事实也如此,当时太紧张,说什么我全给忘了,不过结果是不算空无所获的。
大一没什么难的课程,印象深刻的是高数课堂和周末的算法课堂。
当时教高数的是一名叫沈良的老师,清瘦清瘦,带着不薄不厚的眼镜,留着短短的发型。很早就听过这样一个段子:“大学有一棵树,叫高树,上面挂了很多人”,加上学长学姐都说高数比较难,所以我这样的“老实孩子”是自然不敢怠慢的,高数的课程一周有三次,安排在早上,当时软院估计很多愣头青和我一样,赶早去占位置,坐最前面的位置,记最认真的笔记。我每次都去占第一排、中间那一长条座位最靠右的位置,坐了一段时间发现周围都是熟悉的面孔,后来我认识了另外两个愣头青,一个叫韩有方,一个叫黄泽远,他们也习惯占第一排的位置,坐我的右边两个位置,一段时间后也就都熟悉了。虽然是占最前面的位置,但印象中很少听课,因为之前都自己看过了,记得沈老师刚教到导师那块,我就看到拉格朗日了,上课也就跟着老师写写题,大一有预习课本的习惯,好像也只有大一有了,现在回忆时依旧觉得不可思议。高数的课间常常问沈良老师一些习题,有些问题甚至问到中午12点多,最后成绩自然是不差的,别人是考试周突击,而我考试周反倒一直在图书馆玩,感觉都会了,一点书都看不进去。沈老师是一位我很佩服的老师,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周末的算法课是算法实验室学长组织的,每周会分专题讲课,然后开设相应的习题,每次写算法题我都很积极,一是写算法题本身有意思,二是在Rank版上抢排名也是一件很热血的事。可能是我一直比较好强,有些题目写个半天wa掉了也会继续看博客,然后继续提交,直到冒出绿色的ac字样,看看排名上升了,才美滋滋的去干别的。这段日子也给后续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这样的上课周末学算法的日子持续了快一年,此外,除了寒假集训也没有其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之所以把它称之为迷茫的奔跑,是因为当时对大学生活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没有构想一个多彩的生活,单纯感觉是高中的延续,感觉是一个人一直在跑,没有目标的跑。而到大二了,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