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Pentium 4
从2000年开始,Intel不再频繁为新推出的CPU取名了,反而使用统一使用 Pentium 4的名字,只做技术上的更新,所谓的“新年新气象”吗,说白了就是应用了新的销售策略。在2000年AMD处理器与DDR内存的结合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因为相对于 Pentium 4加上RDRAM内存来说,要少花许多money。当时RDRAM制作相对不太成熟造价又高,造成了大量用户偏向性选择AMD组合。
Intel在市场缩水的情况不得不放弃了价格持续走高的RDRAM转向了DDR,Intel在这一次与AMD“刚枪”中确实是输了。
Willamette
**Willamette**是奔腾4系列推出第一款CPU,采用了全新的架构Netburst,拥有1.4GHz左右的主频。Intel已经不再追求当年10Ghz的目标,而把目光转向了多核多线程的领域。可能发布Willamette CPU并不是Intel的本意,只是为了应对AMD AthlonThunderbird(雷鸟) 蚕食芯片市场而做出的权宜之计。因为当时对Pentium III的改进还不太现实,所以选择使用全新的架构Netburst设计的芯片重占据市场。
在所有的测试环境中,Willamette CPU的测试结果让人唏嘘,性能低于AMD的骁龙和高端奔腾III,和低端的的AMD Duron(官方名 “钻龙 俗称“毒龙”)相差不多。这也导致了Willamette进入到市场反响平平。
因为Intel发布奔腾系列的CPU太多,我们就捡几个典型的说说。
2001年4月 奔腾 1.7GHz (这个版本的CPU性能已经明显优于奔腾III)
2001年7月 奔腾 1.6GHz & 1.8GHz
2001年8月 奔腾 1.9GHz & 2.0GHz
也是在这个8月,Intel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芯片组,用于支持 PC133 SDRAM。虽然SDRAM比RDRAM慢的多,但是廉价啊。这个迎合大众的做法让奔腾4的销量大幅度上升,奔腾 2.0GHz 的发布终于让 Intel弥补了与AMD的“雷鸟”的差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Intel已经领先了芯片制造业16年,AMD这个“黑马”却在与AMD的竞争中领先了两次,这多少让Intel有点不忿。
2002年1月 Pentium 4 12.0GHz & 2.2GHz 代号 “北木”
2001年AMD发布一款名为 Athlon XP CPU,这让AMD在与Intel的芯片竞赛中又一次领先了。于是Intel在2002年的年初发布了“北木”CPU,实现的芯片竞赛的反超。为了增大优势,Intel在同年的4月份发布2.4GHz,5月份发布2.53GHz,8月份发布2.6和2.8GHz ,11月份发布3.06GHz。回过头来看AMD,在改进芯片制造工艺过程中被延迟了(130纳米制作工艺),延迟的结果是奔腾4成了当时市场上最快的芯片。
2003年:奔腾4 极致版(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P4EE)
有人说奔腾4极致版是为了应急才推出的版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AMD在极致版发布的一星期后发布了Athlon 64 FX(AMD 64 FX),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商业竞争什么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极致版应该来说拼凑了至强的技术,也可以说是是炒了至强CPU的冷饭,只是增加了一个2M的3级缓存和其它方面的加强。
2004年:奔腾 “Prescott”
这可以说是Intel一款很失败的CPU,先不说它的性能如何,反正Intel因为发热严重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它。Intel原本估计Prescott的生产工艺可以让它的CPU温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实际上Prescott 比 “北木” 同一时间内要多产生60%(也有人说是80%)的热量,功率消耗也增加了10%(也有人说20%)。本来有望成为第五代奔腾标志性芯片的Prescott因为这个原因被彻底地钉在耻辱柱上。
在这之后Intel又发布了一系列支持EM64T(AMD嫁接来的技术)的Prescott产品,其中比较特殊的有05年增加VT(虚拟技术)的Prescott 2M,以及06年的Cedar Mill。
Cedar Mill 作为奔腾4系列的最后一款产品,带着奔腾4 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