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是个好东西。
不管是去旅游还是打游戏,现在的人难免会对它有些依赖。
随着各大高校开始邮寄录取通知书,越来越多的老司机站出来了,以学长学姐的身份教育大一新生,苦口婆心的给你讲“大学一定要做的10件事”……反正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然后他们活跃在各大新生群和贴吧里,谆谆教诲,娓娓道来,那认真程度不亚于你高中时代讲最后一道大题的数学老师。
我当初就不信这东西。
当然了,现在的我依然不信。
不过确实有热心的学姐,给你解答住宿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感谢这样有耐心的学姐,因为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没有人有义务去做这些事情。
至于那种“一定要做的10件事”吗,听听就好,别太较真。
我想推翻的第一条就是“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我见过的,轰轰烈烈的不少,时间长的不多。说起来挺有意思,好像每个人朋友圈里都有这么个人,秀恩爱的频率不减,恋爱对象换的更勤快。今天为你写诗,为你静止,明天与她劈柴喂马,周游世界。这山盟海誓比高考作文写的还要动人,果然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这次放假回家,表妹问我,姐,你怎么还没找到对象啊?我给她一个微笑懒得解释,没错,就是我们常用表情里左上角那个微笑,一个大写的“呵呵”。因为,我觉得谈恋爱真的不是生活必需品,我有好多比它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然后做完我真正向往和喜欢的事情之后,我发现我更喜欢自己了,就算遇不到喜欢的你,也不会耽误自己。
还有那句特别经典的“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我觉得更有说服力的一句话是“期末考试成绩的差距,是最后两周决定的,而人与人的差距,是剩下的十八周”。挂了就是挂了,不能怪师生情,更不能怪没给老师送礼。我打心底尊敬和崇拜的,还是那些活动上的多而且专业课成绩又好的人。大学和小学中学一样,最大的功能还是教育。
高考前比的是短板,高考后比的是长板。的确,你的薄弱学科决定了你高考分数浮动的大小,决定了你去什么样的学校。到了大学后,更多的是考核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小时候觉得白学了的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终于找到了他们的用武之地,原来这些长期投资都是有用的,儿时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并没有白上。
但是,它们能让你毕业吗?学校并不会因为你的文艺演出而奖励你不用重修。
还有,就是“一定要竞选学生干部”。每年有大批人挤破头要进学生会,然后拼了命的竞争班长团支书的职位。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偏激,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在其位,谋其职。不过确实有一些人在自己的岗位干的非常出色,而且他们得到的回报远远超出了职位本身的价值。然而剩下的呢?除了每学年的综合测评分,还能从中得到多少?这种东西,一旦带着太多的功利心,最终只能一无所有。
当然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既不提倡也不反对,年轻的时候想闯一闯没有错,想挑战自己没有错,但是,要保持初心很难。
最后一点,所谓的“人脉很重要”。我们听了太多的“大学就是小社会”,“人脉就是钱脉”,云云。但是,总有太多无用社交,让你心累又不知所措。而且真正的朋友也不用刻意去维持,他们会在深夜听你抱怨和倾诉,而且见他们也不用刻意打扮。“去操场散步吗?”“卸个妆就下楼。”我觉得这样的“不化妆之交”还是挺好的,见过你最真实质朴的一面,依旧坦诚。
而且,我们好像对社交平台有太多依赖,有事没事刷一刷微博空间朋友圈,然后大多数情况是并没有人找你,而你还担心别人找不到你,明明是你自己给别人努力创造着联系你的机会。哎,不小心推翻这么多经典和权威。
反正我还是随便一说。
找不到对象或者挂了科千万别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