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是通过对汉娜阿伦特一生中一个重要事件的描述,去展现汉娜阿伦特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她的重要概念“平庸之恶”是如何得出的。看完感慨颇多,试着表达出来。
1961年以色列政府对德国纳粹艾希曼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当然电影重点不是这个审判的过程,而是汉娜阿伦特在对这个审判进行报道中的经历和她由此的思考为中心。
电影开头交代艾希曼是二战潜逃的纳粹,被以色列特工绑架回以色列进行审判。汉娜得知后主动找到杂志《纽约客》表示要去进行报道。当时的汉娜因为《极权的起源》这本对于现代政治思想包括哲学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非常被敬仰和推崇的著名学者和教授。《纽约客》主编当然求之不得,因此汉娜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这就是后来于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这也是汉娜的重要著作之一,汉娜阿伦特的提出的重要概念“平庸之恶”对于现代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我觉得对于现代的中国亦颇有警示。
汉娜是德裔犹太人,在德国反犹后逃难到法国,法国被占领后被关进过囚禁营(类似集中营的地方)。后来有幸和丈夫一起得到美国签证才逃亡到美国,经历了10几年无国籍的生活,后来归化美国。
可以说她对于纳粹有仇恨和恐惧的体验,然而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她没有让自己停留在个人的体验中,而是从全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试图找到二战中对犹太人的灭绝现象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出现极权社会的狂热的根源,试图找到让社会更文明发展的钥匙。
电影描写到她和丈夫沟通她在审判现场看到艾希曼时的感受,说她没有那种看到恶魔似的憎恨感,就是看到一个普通人的感觉。而通过审判过程中法官、公诉人,证人和艾希曼的问答,汉娜强烈感受到法官和公诉人不是在审判艾希曼本人,而是想通过这个审判表达犹太人的愤怒,是想控诉整个纳粹集团。法庭里所提供的证据没办法证明艾希曼是杀害集中营中犹太人的凶手。只看到艾希曼是一个尽心尽责的行政人员,只是用心的做好每一个上级交代的指令。电影中汉娜和丈夫说,通过艾希曼的表达,看到他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任何个人的出发点,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只是尽心尽职的做好他该做的工作。而这才是真正可怕之处。
而更可怕和让人难以面对的还有犹太人自身的恶。通过各种证据的提交,汉娜还发现“犹太委员会”(就是犹太人自己组织的对于犹太人管理的组织)对于纳粹消灭犹太人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汉娜经过思考,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就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仅自己有意无意助长了恶,助纣为虐,而且自己还心安理得,把责任推向外在(比如极权者本身,比如体制和制度,比如文化)等等。并且认为一旦人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平庸之恶”就有机会泛起。比如现在有提出当下中国的“全民腐败”的现象,收停车费的不给发票就私吞票款,医生收红包,老师收钱才好好教学生等等,这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了。这些不就是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吗?
电影中也描述到,一个人保持独立的思考是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内心的。汉娜的第一篇报道发出就引起轩然大波,她遭受无数的批评、抨击、辱骂甚至威胁,她视如兄长的家人不理解他她,她的好朋友和她断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要停止她的授课,以色列政府都专门派人对汉娜进行威胁。在这个过程中,汉娜有委屈和被伤害的感受,然而她没有屈服,发到深入的思考,得出“平庸之恶”这个思考和智慧的思想结晶,为人类和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电影的结尾也给我们留下光明和希望,同时也留下思考。就是汉娜在学术委员会要停止她授课资格时,她说她绝不会停止上课,因为选她课的学生非常多。最后以她在一个大教室中的演讲完结。在这个演讲中提出了“平庸之恶”。而所有的学生以站立鼓掌给予支持。
而散场后,她发现她的一个好朋友也在现场,她很开心的走上去的时候,这个好朋友却说以后再以不要和她有任何的联系了。
最后一个镜头,汉娜手持香烟,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静静的思考。
给我留下深深的思索。我可以怎样做,让“平庸之恶”可以在社会上少一些呢?也许这也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