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调研解决不了真问题”深刻揭示了形式主义调研的弊端。部分干部将调研视为展示政绩的途径,急于在短期内出成果、出亮点。为迎合上级喜好或追求表面政绩,不惜弄虚作假,通过预设结论、选择性取材等方式,制造出看似完美的调研报告,以获取晋升机会或奖励。一些调研人员缺乏深入基层、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复杂情况不知如何着手。同时,又存在惰性心理,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于是选择走捷径,进行假调研。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假调研的原因,当前社会对调研工作的监督考核多侧重于调研报告的形式和数量,对调研过程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监督。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使得假调研有了可乘之机,调研人员只需在报告上做文章,就能轻松通过考核。
假调研无法解决真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一是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假调研获取的信息往往是片面、虚假的,无法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基于这些不真实信息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必然与实际需求脱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二是忽视群众需求引发矛盾。假调研没有真正倾听群众的声音,不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这使得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无法满足群众的期望,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加剧了干群矛盾。三是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假调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真正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可能不断恶化,解决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开展真调研保障问题解决的措施,一是树立正确的调研观念。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调研观,认识到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和政绩。让干部明白,只有通过真调研,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情况,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二是提升调研能力与方法。加强对调研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调研能力和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调研方法、数据分析、沟通技巧等方面,使调研人员能够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三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调研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调研过程和实际效果的监督考核。不仅要考核调研报告的质量,还要考核调研人员的调研态度、调研方法、问题解决情况等。对假调研行为要严肃问责,对真调研并取得实际成效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四是建立长效反馈机制。调研结束后,要建立长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跟踪问题的解决情况。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解决时限,定期进行回访和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要根据问题解决的效果,对调研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调研方法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