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则”之所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因为孩子的理解力有限,不能完全理解规则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规则与孩子的本能存在冲突。
在孩子的本能看来,规则要么就是被阻止,要么就是被强迫,因此在面对规则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对抗。
当然,养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孩子学会控制本能,但是这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本能的存在和它不容忽视的作用。
以往我们以为,建立规则就像给电脑输入指令一样,指令输入进去,它就应该按照指令来工作。如果它没有按照指令工作,那要么是电脑坏了,要么是输入指令的人不合格。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因为孩子的大脑跟电脑有很大的不同,孩子的大脑中已经有一套先天设置好的程序,我们输入的指令,必须与他已有的程序兼容。这套已有的先天程序就是孩子的本能。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我们在建立规则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加从容。
对于一两岁的很小年龄孩子,我们只需要保护他的安全和健康,不需要给他讲什么道理,因此如果自然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还有效,那就自然转移。
比如他要去玩垃圾桶,我们就吹个气球,再一松手,让气球满屋飞,然后再吹起来递给他,同时自然而然地把他跟垃圾桶分开。
这时候如果认真给他讲“垃圾桶脏,不能玩”,那么通常的结果就是让他更关注垃圾桶。
不过孩子长大一点后,这种自然转移的方法很快就会失灵。
没关系,我们还是有很多办法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准确说是设定界限)。
孩子小的时候,建立规则主要是设定界限这个层面的工作,我们只需要保证安全、健康,保护财物,维护基本秩序,保证不要影响他人等等,就够了。
对4岁以前的孩子不要有太多的自律层面的要求,因为他的大脑还不具备相应的生理功能。
也就是说,只要孩子的行为达到了、符合了我们的要求,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不要指望他现在就自觉、懂事地遵守规则。
因此在具体做法上,首选是什么呢?首选游戏,因为游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冲突。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想不到什么游戏,或者不适合用游戏的方式,那么直接阻止孩子做不该做的事、或者直接要求孩子做必须做的事,都是完全没问题的,只要注意3点:
第一,我们要用行动去阻止和要求,少用语言。
如果孩子不排队跟别的小朋友抢摇摇车,那就过去把他抱开,而不要只站在旁边说:不可以,回来,要排队。
第二,我们的态度要足够温和。
我们是大人,他是孩子,孩子有时候就会不懂事,而大人要允许孩子不懂事,这似乎是一条基本的自然法则。
由于我们要用行动去阻止孩子,因此在肢体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态度会在我们的动作力度上体现出来。嫌孩子不懂事的态度,会让我们的动作很强硬,而温和的态度会让我们的力度恰到好处。
总的来说,我们只要能“拦住”孩子就可以了,而不是要强制他做什么事。
第三,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孩子有要求时,孩子难免会不开心,甚至哭闹。
设定界限是带有强迫性的,因此孩子被强迫了,就一定会抱怨、会对我们态度恶劣、会对抗、甚至会发脾气哭闹。
这种时候,对每个人都会是挑战,因为我们的大脑中都有情绪本能,所以要做好准备,不要陷入情绪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