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起玩月,嫌弃冬夜霜寒,说银轮冰魄,触景生情,难免添加许多凄凉。夏夜又嫌雨季云蒸霞蔚,遮蔽朗月当空,刚酝酿了心情,又不得不移步宇内,煞了风景。而秋季就很不同,濡夏已去,寒冬未来,八月十五,恰在月中,迎合了天道,自然冷暖适宜。这是玩月极佳的节令。
至于玩月的境界,古人境由心生,可谓雅到极致。说观太空之上,月在云中行走。拟人的表述令月轮动感十足。 “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这画面感不仅立体,且扑面而来,立刻绘出月夜生辉的院落景象,又从有形的皮肤骨髓,上升到无形的精神魂魄,这是境界了。
那时车马慢,生活节奏也慢,还没有发明出压力这个文绉绉的雅词,闲时赏月便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在不敢想假如没有月亮他们会焦虑到什么程度。曾经雪夜入蔡州智擒叛将吴元济的李愬隐居首阳山时,中秋之夜邀友人欢饮赏月,兴头上脱口而出: “若无明月,岂不愁煞人也!”黑咕隆咚的,几只破灯笼随风忽忽悠悠,明暗掩映,树影婆娑,连老友的表情都看不清,那喝酒还有什么味道。
玩月不要一个人,太孤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形影相吊茕茕而立的无奈。然而诗人有花、月、酒相伴,且歌且舞,场面喧闹起来,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境界,不得不佩服诗人的“会玩”。心情糟糕时玩月不能过头,过头必生悲音。还说回这位诗人老李,在当涂的江上饮酒,醉酒后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难道不记得“水中月,镜中花”吗?不是的,真相是老李心境郁极无法排遣,投水自尽。
古人玩月,留下的大多是男人们的佳话,好像这圆月是男人的专享,不免有些单调。若有女人,况味就应该更加多姿多彩吧。《红楼梦》多处讲到过中秋节的盛况,第七十五回贾母率领一众女眷先行祭月,然后登临凸碧山庄与男眷、姑娘们击鼓传花。第七十六回男眷去后,贾母又令撤去屏风,两桌合一桌,和女眷饮酒说笑,赏月闻笛。
令很多读者难忘的是贾政讲笑话,一个不苟言笑的家长突然说笑,那是怎样的一个爆笑场面。桂花树下十番上女孩子呜呜咽咽的缓调横笛令月夜更加寂静。书中说: “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烦心顿解,万虑齐除,人们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夜静月明,笛声悲怨。”明月夜里三更之际似乎只配有这笛声,方显得没有辜负这月色吧。不知懂音乐的贾母年轻时又是怎样的风流袅娜。
和凸碧山庄山高月小的雅境相称,凹晶溪馆皓月清波的皱碧铺纹自然激起湘黛和诗的豪兴了。从黛玉“三五中秋夕”起句,到妙玉及时止句的“冷月葬花魂”,以月起句,又以月终句,两人共对了43句,不是妙玉打岔,两人这月还不得赏到东方破晓。
古人因为皓月清风不花钱,既乐享其便,又有洁身自好的美好寓意,常为士人称道。苏轼被贬黄州,与朋友月下泛舟夜游赤壁时写下著名的《赤壁赋》。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由月夜泛舟到怀古伤今,再到精神解脱,理性而又达观。
的确,老苏儒释道皆通,这种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理念也是历代士人的三观。清风有声,明月有色,江风无尽,皓月长存,天地无私,此乃大自然对人的馈赠,你我可以置身其间而自得其乐,共同享受,玩月到此境界,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了。如果再联想到老李《襄阳歌》中“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深谙其妙的你,此时此刻会不会已经意会了古人玩月的妙理深意了呢。
(古人玩月的习俗和纣王妲己玩月的不堪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自行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