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八月的阿拉斯加在我们一般人的眼中,克里斯托弗离家出走之前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人,家境优渥,名校毕业,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羡慕。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选择放弃这一切,离家出走,独自流浪,一心只想去往阿拉斯加。大写毕业后选择了离家出走,捐出了剩余的存款,剪掉身份证明,都没有和家人告别的奔向了心中的圣地——阿拉斯加。在流浪了两年后,最终在阿拉斯加虚弱而孤独的死去。不久后,人们在废弃的公交车上发现了死去的克里斯托弗,并了解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这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也注定引起了争议。
电影《荒野生存》正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导演西恩·潘在偶然的情况下看到了《in to the wild》这本记录克里斯托弗事迹的书,很受震动,希望可以将其拍成电影,在苦等十年后,终于争得了克里斯托弗家人的同意,将这部电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好多人都讨论这部电影,克里斯托弗的这种价值观也让很多人不理解。《荒野生存》这部电影从其画面、配乐、氛围等方面来看都很完美,更加引人关注的是电影反应出的价值观和主题。克里斯托弗这种极端的行为到底值不值得呢?应不应该值得我们赞美呢?其实我个人是不赞同他的行为的,从电影开头克里斯托弗的母亲从噩梦中惊醒以及在他失踪的这两年父母辛苦的寻找他,可以看到克里斯托弗的出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他追逐心的自由,却使家庭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可能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我非常不能理解克里斯托弗的这种行为,这种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父母痛苦身上的的做法是不是太过于自私呢?也许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而造成的思想不同,就像我们不理解为何僧人要虔诚的一步一步的去朝圣一样。
看完电影,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为克里斯托弗要离家出走去往阿拉斯加呢?电影其实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它更像是一部记录片,客观的向我们描述了克里斯托弗的非凡经历。从影片中可以大体的知道也许是因为其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其实他的行为从一定角度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他自己的选择选择一条,一条流浪之路。在这条路上,他获得了快乐,结结识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这是他一直向往的。向往自由是因为厌恶虚伪,但自由往往又令人恐惧,或许你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在影片的最后克里斯托弗躺在冰天雪地里,孤独寂寞,他到达了自己生命的极限。这个孤独、厌世的人死在了荒无人烟的废弃公交车上。他死了,同时又重生了。当我们和这个世界背道而驰时,你会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也才会更好的感受生活的美好追逐自己心灵的深处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