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谗言美色、卑躬屈膝,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论语-公冶长 5.25
孔子讨厌的是与人交往中三个方面的过分热情:语言,表情,态度。
在社会上与人打交道,有可能遇到是全是我们喜欢的人吗?不太可能。即便是古代的皇上,现在的国家主席,地位在所有人之上,那也不可能身边围绕的全是自己喜欢的人。既然如此,不喜欢的人,我们就躲得远远的,不与之交流了吗?显然也做不到。
我们更加不可能把对一个人的不喜欢完全表现在言语和行动之中,这么做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伤害,放大自己的不痛快,让双方都受损,一点也不划算。
因此,中国人特别智慧,知道“以和为贵”的道理,即便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不认可他人的为人处事,尽量说一些客气的、有礼貌的场面话。这样的话虽然好听,但是比较泛,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语句数量上较少。
但是,如果昧着自己内心的感受,故意说一些讨好他人的话,把具体的特点放大,把溢美之词的数量大大增加,这就是孔子说的“匿怨而友其人”,这就变成了“拍马屁”。很多时候,这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客气话,我们天天都在说,但我们并不是天天都在拍人马屁,并非每个人都是阿谀奉承之辈。要把握好这中间的尺寸,就需要多多反省自身,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让自己保持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