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这一部分,初中和小学再一次重合。有的时候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学段重复出现?要求有什么不同?操作有什么不同?
没有看孩子的课本,循着中学的记忆,我从和孩子的游戏开始。
从正面看妈妈,你看到什么?儿子双手描画我的大体形状,然后调皮的说:火柴人。好吧!从上面呢?圆形脑袋。左边?线。多么简洁的回答。和我的内心设定差不多。孩子本身很容易理解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怎么看,怎么从体到面,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回到家,从实物过渡到立方体。立方体的拼摆三视图是中学里比较重要、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我们从搭建开始。
搭建简单的图形,画出从正面看到的。
孩子画出图一,和实际图形是反的。写字左右结构容易写反,不认字的时候读书从右往左指,而第一次画主视图竟然又是方向反过来……我提示再对比一下,自己发现方向不对。重新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实际上是先画一个大体轮廓,就像3那样,然后再去细化补充。我很惊讶,本能般的觉得这样容易出错,脱口而出:你为啥不一层层画呢?第一层三个,第二层一个,在右边。我便说便随手画出了4。孩子看看我,没说什么。我却意识到,我好像影响孩子了。我把我自认为成熟的经验传授给他,可实际上他自己的方法体验还没形成。即便这个方法容易出错,可这是他自己的。他的感知就是整体到部分,没有什么错误。
没有过多的纠结于怎么画,继续从左边看和从上面看。孩子反应随手画图太不规范,拿来尺子,并自己增加了一个小正方体。然后画出4下面的图,觉得不满意,又重新画了5作为主视图(其实我觉得还不如4下面的标准),6为左视图,7为俯视图。
继续变化,移动位置。
顺利依次画出主视图1、左视图2、俯视图3。
再变化一下呢?藏在后面两个?三视图啥变化?主视图没变,左视图变了。又一次画反方向5,自己马上意识到,调整到6。俯视图与主视图相同。
如果保持主视图不变,你还可以在后面再加多少个正方体?孩子瞥我一眼,无数个啊!我愣了一下,他指着图说,你继续往后放,从前面看过去,你都看不到啊!是哦,我忽略的后面可以放无数排。
和孩子的探讨到此为止,孩子睡了后我翻开课本看了下。
课本的开始就是立方体摆出的图形。没有实物的触发?我隐约记起来,好像以前低年级的时候有过实物辨别了。
从课本内容来看,没有要求画图,只要能辨别出是哪一种视图就可以。那么,实际上孩子只要能看出大体轮廓,选对就没有问题。
跳过中间的,直接翻到最后,我还是被这个题目震惊了。最值问题,这在中学里也是一个难点啊!孩子很难想象出后面藏了多少个。这样的题目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让孩子们依据什么去解题?或者我遗漏了什么课本传达的信息?于是继续看前面的。
看到第5题,恍然明白。我们只是从实物得到了三视图,却没有让孩子尝试从三视图往回拼。动手操作,体验,总结。到底哪些需要操作,怎样把具体的操作转化成孩子内在的知识体系,真的需要仔细设计。比如这里,有了从三视图搭建实物图的体验,那最少需要多少个立方体就变得很容易理解。再通过不断的自己在后面隐藏立方体,那种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能力是不是就培养起来了呢?回到立方体,看来,我们需要补上从三视图到实物图的操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