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8 宁静心态:不断复现知识整体✨
今天是先看了思考题才开始上课。
✨1. 我在何时感受到宁静?✨
✨2. 宁静的过程为何值得回味?✨
看思考题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自己✨宁静的三个场景✨:写作、演奏、歌唱。
其实最早出现宁静感觉的是演奏。当然,前提是那些非常非常熟练的曲子。还记得自己为了练熟自己喜欢的曲子时经常要经历长时间的烦躁,甚至会气得使劲拍打自己的手背,拍得都发红了,因为真的很气,觉得好像很简单的东西都没法熟练下来,更不要说困难的部分了。
特别是在有段时间,和一位钢琴非常强的朋友一起双钢琴演奏黄水谣。他很快就把他的部分练好了,每天都能听到他在隔壁的琴室里面尽情演奏,而我弹着相对简单的部分却一直进度不太好,让我非常焦虑。
结果当然是,我没能很好地完成作品,我的参赛机会最后还是交给了另一位同学,这确实是我一直都感到遗憾的事情。
不过,回到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时,由于作品本身较为简单,我也没有什么练习的焦虑感,所以能够经常沉浸到演奏的乐趣中去。
💡在过去,日常生活中的我经常有很多奇怪的念头,导致我经常进入一种多愁善感、怨天尤人的状态。但一旦我进入了演奏状态,就会感受到周围的声音,甚至心中令自己烦躁的声音也一并消失了。我完全忘记了所有让自己难受的东西,然后尽情浸入到音乐之中。
同理,在我学懂了一些唱歌技巧后,在演唱熟悉的歌曲时,我也能非常快速地进入状态,全情投入到歌唱之中。
最后,当然就是写作了。如今每日写作经常超过两三千字,已经完全没有最初几百字“挤牙膏“的感觉。在我完全满足当天的表达欲之前,我几乎都不能停下来。往往到了完成一部分的表达,或者阐述完一部分思路,可以放下喘口气的时候,一看字数已经破两千了。有时候不得不强行让自己收住。毕竟过于旺盛的表达欲容易跑题,而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喜欢发散的人……
此外,我能够找到宁静的,往往不是静谧的环境,而是暴雨如注的夜晚,或是身处瀑布之下,或是在朋友一起高谈阔论时……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心中安定自若,甚至可以随时进入一种“入定”的状态。
🔲🔳🔲🔳🔲🔳🔲🔳🔲🔳🔲🔳🔲
我突然想起来,这也是我小时候读书的状态,父母经常说那时候的我一看书就会听不见人叫,要拍我肩膀把我“吓醒”。然后有时候也会感叹,后来的我整天戴着耳机打游戏什么的,不理人,却不会像当初一样“入定”来看书。
🔲🔳🔲🔳🔲🔳🔲🔳🔲🔳🔲🔳🔲
💡核聚老师在讲到“融会贯通”时,说到“发现知识是浑然一体”这句话,我有两个感触。
一是,我在完成学业后,一直认为任何心理学都可以从普通心理学中找到其核心理念,这也许就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二是在演奏乐曲、歌唱、写作的时候,会有种自然流露、收不住的感觉,可能也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感受,似乎不完整地“表演完”,就会让心里有种事情没有完成的感觉,就像突然忘记了一部分知识一样难受。
🔲🔳🔲🔳🔲🔳🔲🔳🔲🔳🔲🔳🔲
核聚老师说到英语的这部分,说一看到文章就想读出来,当年是确实有过这样的感受,特别享受把英语读出来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甚至乐此不疲,比如说特别喜欢用英语与朋友对话,向学生讲课、讲心理学知识等……
其实现在也会,只是接触得到英语的机会相对少了很多,都快感觉自己嘴里的英语要生锈了。
🔲🔳🔲🔳🔲🔳🔲🔳🔲🔳🔲🔳🔲
又想到一点,我平时很喜欢听着音乐来工作。
但这样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工作完成了,发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听到了些啥;二是工作到一半停住了,感觉耳边的音乐非常吵耳(跟音乐类型无关),然后赶紧把耳机摘掉,而这个时候往往工作也做不下去了。
这两者之间何者为宁静,真的是泾渭分明。
🔲🔳🔲🔳🔲🔳🔲🔳🔲🔳🔲🔳🔲
以上也算是我不断在核聚老师的课程中挖掘曾属于自己的“宁静”的过程。
越是挖掘,越是感受到“宁静”的巨大而深沉、平和、稳定、内敛的力量。
想起自己曾经有段时间沉迷诗朗诵,在不熟悉诗句的时候,经常会“嘴瓢”,念错字,这算是正常现象。但我自己有个情况是,在诵读熟悉以后,会突然出现明明看着字朗诵却出现读音错误、错字等情况,很多时候我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而其他的时候,熟悉的诗句一般是很顺畅地就读过去,毫无偏差。
后来仔细分析,越是在意自己是否读对,就说明自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真正把握住知识,那种焦虑一旦冒头,就会不小心连本来能做对的事情都做错,而这种焦虑归根结底,就是确实自己没有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和达到极致。只有在自己真的足够熟悉的时候,这种宁静才会让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流畅起来,在我所能意识到之前,已经完美地把整首诗朗诵完毕了。
这其实也与一位教我演话剧的前辈说的十分相像。
🌈她说,当我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真正入戏,整个人沉浸到角色之中后,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在背词,甚至在我们谢幕下台之后,我们才会突然反应过来,看着舞台上的灯光一阵恍神:啊,我刚才做了什么?
而回应我们的,是观众们如雷的掌声。
那种感觉,只要感受过一次,就会欲罢不能。🌈
💥我至今仍怀念我感受过的那两次,果真,欲罢不能。
🔲🔳🔲🔳🔲🔳🔲🔳🔲🔳🔲🔳🔲
那么,✨宁静为何值得回味✨,上面这段,足以说明一二。
而对于我而言,最初我沉迷于音乐之中,甚至是如今沉浸于写作与歌唱、主播……以及我所有的爱好,包括最近开始萌生的爱好,学习。
那都是因为我利用它们来对付我最大的恐惧:死亡。
人终有一死,而也有过很多人甚至到死亡来临前的一刻,都从未担忧过这一点。
而我却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有记忆的话,8岁吧,就一直在恐惧死亡的来临。
原因是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我的曾外祖母去世了。
也许是因为父母、外祖父母都是医生的缘故吧,他们并没有用“去了很远的地方”这种委婉的说法,而是直接告诉我死亡是什么。
幼小的我对此真的惊惧到了极点,经常半夜醒来大哭,并且非常惧怕黑暗,最害怕的两件事,就是一觉醒来我已垂老矣矣,和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死去。
即使年纪渐长,这种惊醒,并且陷入惊恐发作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我的父母为此发愁了很长时间,用尽一切办法,但最终也只能让我理解到他们的无能为力,因此我只能把自己的这份恐惧收藏起来。
💡现在想想,这其实也是一个进度焦虑。
我对人生最大的期待,就是“我还要体验更多更多不同的人生”。
所以我总觉得,为此,我需要度过极端漫长的时光,才能产生满足。
而苦短曰七八十年的人生,哪怕是有幸活到百岁,活得波澜壮阔,也仅仅是一次人生。
以这样的角度来看,我根本无法满足于此。
人生,是荒野啊!有那么多可以探索的,有那么多值得品味的,而人生却如此短暂。
然后,我无意中读到,庄子老先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顿时觉得,其实一生学多少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终将化为云烟,消失于岁月的长河中。
庄子老先生还补充了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成为了我一度厌学的最大诱因。
其实看完这段,学考霸到今天的各位,以及有认真听直播课的各位,也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了。
📍一、我在思考的时候,只想到了自己。
📍二、“以有涯随无涯”,正是极其明显的、极为过度的进度焦虑。
💡那么方法是什么?把握一点一滴,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可谓不枉此生。
否则?核聚老师说了,那就是慢性自杀,是每日的自废。💡
曾经在思维课程中有这么一个表述:
⭐️当我们真真正正进入自己的生命中向内探索时,我们会发现时间的裂缝,而我们在其中徜徉时,时间会被大幅地、乃至无限地延长。⭐️
当时我不太理解,而如今我发现,其实这就是宁静所能带来的至高表现。
而我就是在无意中利用了这份宁静,去对抗我的焦虑,对抗我的恐惧。
所以,宁静何以致远?
🍃对于我来说,在宁静中,我治愈了自己,然后得以勇猛精进,步向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