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过了今天按照中国传统意义便是出年了,时间正式进入了丁酉鸡年,而各行各业最晚上班的应该就从明后天(明天正好是周日)开始了吧;孩子们也是明天开学后天正式上课,唯独大学生是能放假到2月底的,这种40多天的假期对于已经工作十年的我们来说,真的好奢侈。作为80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最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杭州人,经历着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最好的时期。从小到大的过年似乎相似、却又不同,相似的是不断的聚会吃喝,孩子们都可以收红包(我也从收红包的孩子成为了发红包的长辈),春晚永远都是看一部分,过年总是令人心情舒爽;不同的是看着如此相同的景象在不断地发生,却总是有类似“分形理论”中既相同又不同的递进感受。过年,是长大了一岁吗?
小时候的过年(1990—2007)
那是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期,貌似也是我能有很多过年的清晰画面可以回忆。小孩子最开心过年可以拿压岁钱,当然在90年代,作为普通家庭,压岁钱是从五元、十元到后来靠近千禧年有过很少几次的一百元(那是我的小姨和小姨夫收入与日俱增所带来的);后来到千禧年之后,压岁钱成倍增长,我也不记得大学时期我拿的是多少压岁钱了,因为小时候压岁钱用来交学费,大起来(特别是大学时期)压岁钱怎么用的我已经不记得了。
90年代的年味都感觉特别重;同时因为读书的关系,虽然寒假是一个年级上下两个学期的间隔,但是总感觉自己一年年长大很有盼头似的。那时候的过年,就是长大了一岁!
先来说吃:
那个年代除夕当天大人是不休息的,而作为已经放假近一周的学生,为了好好过年除了拼命赶作业之外,由于父母上班这一周都不一定有特别好吃的东西,所以特别期待除夕这段“年夜饭”的大餐。我们家的除夕基本是在外公外婆家过的,脑子里并没有除夕当天在爷爷奶奶家的记忆。外公家人很多,我有一个舅舅和四个阿姨;舅舅不在杭州,所以过年最多有五家人一起也是无比热闹的。
这十年里除夕的年夜饭都是在外公家里吃的,而且这段时间基本由我的三姨掌勺(她曾经在香格里拉饭店工作过,当然和那边的厨师“偷师”不少,做的饭菜挺美味),不过我外婆的招牌菜——肉饼蒸蛋、白切鸡、水果元宵甜羹可是每年令我最期待的。有时候人多,外公家的客厅坐不下,大人都上桌了,小孩子只能在边上的房间摆一个小桌,每个菜上菜时都有大小两碗,大碗上正桌、小碗上我们的桌;小桌一般坐三个小孩,我和表弟、表妹,表姐她们那时刚好能挤在大人桌;我就自然成为了这个小桌的主人,照顾着弟弟妹妹,同时还可以打开这边的电视看少儿节目,想想真是挺有意思。
说起外婆的水果元宵甜羹(主要有苹果、白木耳、橘子、小汤圆组成)还有一个故事,我十岁那年,大家都吃好年夜饭酒足饭饱,外婆在絮叨今年甜羹做多了还有一大锅没吃完,我自小就喜欢吃汤圆,而且这种外婆手工做的小元宵(外婆是宁波奉化人,手工做汤圆是她的特长,而且她买的宁波汤圆粉特别棒)是我最爱,我说我来吃吃看,我小姨说如果我能吃完,给我20元额外的压岁钱。天哪,20元在当时是“巨款”,那时候买鞭炮只要5角一盒、棒棒糖都是2角,收到的压岁钱最大的是50元;我三下五除二搞定了一大锅甜羹,拿到了我这辈子印象最深刻的压岁钱!这,就是我现在三十好几特期盼的“年味”吧!
再来说玩:
相比于吃,对于玩的印象没什么深刻。一来城里孩子没有农村孩子会玩,我一不会爬树,二不会弹弓打鸟;二来由于父母对我比较开明,平时我也有很多玩的机会,倒没有那种“积累了一肚子玩心要发泄”的感觉。当然,既然是假期,玩必然是小孩的主旋律。
由于地处江南杭州,不是每年都能看到下雪,所以难得下雪能有积雪,打雪仗可开心了。我们家是80年代末期建造的民房小区,楼高五层,两幢房子之间有一个平房区似的车库,我们就排到车库顶上去打雪仗,虽然车库顶是石头做的,但其实是倾斜的,现在想想挺怕,可能是老了不中用了吧。
另外一个印象最深的就是游戏机了,那时候玩的是8位机,这件事情城里孩子有优势。魂斗罗、坦克大战、超级玛琍、冒险岛那都是根本无法磨灭的记忆,而我们的父母也会一起加入玩乐,她们最喜欢的就是俄罗斯方块。寒假到了,才能拿出爸妈所在柜子里的游戏机,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用“如饥似渴”形容都不够本,实在是玩得爽!
最有年味特色的玩,就是放鞭炮了。从过年前开始预热,我们就开始囤积孩子必备的两大“武器”——擦炮和摔炮;除夕当天小孩子春晚都是看不了全部的,坚持不睡的唯一理由就是12点正要放烟火,除了百响、千响到万响的鞭炮,漂亮的烟火才是我们期待的。当然有很多烟火也不必等到12点,大人就会给你放。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金箍棒”了,一根长长的烟火棒,你点燃后拿着就看到一个个弹珠打向天空,最早的只有声音,后来有了各种图案,色彩斑斓;后来西湖有一次次的烟花大会,我觉得还是我的“金箍棒”放的烟火漂亮!
比起吃和玩,九十年代其余记忆只有开头讲到的压岁钱印象深刻了。千禧年后,自己长大了,除夕夜不仅能上大人桌吃饭,偶尔还能参与大人在饭后的牌局,我家外公很喜欢打牌,也很乐意我们小辈能陪他,这可能是老人眼中的“天伦之乐”吧!
现在的过年(2012—2017)
刚刚工作那几年的过年,实在没啥太大的印象,可以记住的就是吃完年夜饭之后不再和家人一起共同等待农历新年的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和同学、朋友去酒吧、KTV,其实我酒量也不好,唱歌又难听,纯粹就是为了赶潮流的一种状态;当然有几年也是陪女朋友一起,感觉自己很屌,这样的过年是长大了吗,那时候没觉得,现在回过去看看,也不觉得!
最近五年,不知道是自己年龄的增长还是各方面压力所导致,年味变得不一样了;尤其在2014年外公离开之后,除夕夜再聚在一起吃饭的人数减少了,当然大家还是有机会能聚在一起,母亲这一辈姐妹之间和外婆的感情也是好的,但是就是找不回当年的感觉。记得小时候,年初七之前可能家里有五天在一起吃饭,而且这一个个饭局的参与者90%都一样,母亲和阿姨有时候说总是吃没意思,可是像现在这样一年只有一两顿一起吃饭,似乎感觉又少了点什么。
同时,这几年家庭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结婚之后“三年抱两”,过年的意义不一样了。我和夫人有了一个星期的假期能够陪孩子,或在大年初一活着初二带着孩子和父母一起漫无目的地在周边的高速开,去周边的城市看一看。我和夫人有一样的理念,想尽办法给孩子寻找快乐,在假期争取能带她们出去走走玩玩,便是极好的。这时候的过年,我有没有长大已经不重要,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是快乐的,希望时间能快一点;看着父母一天天为我们和孙辈操劳而老去是心疼的,希望时间慢一点;这样的矛盾伴随着我们,可能伴随着大多数80后的我们!
刚刚看了日历,2018的除夕是2月15日,距今还有369天,因为今年有润六月。可是,有否想过,在2017年到来之前,我们曾给自己定下一些目标,曾为自己的2017做了规划,时至今日,2017还有323天了。过年,对于时间最敏感的是小孩和老人;对于正值当打之年的我们,可能是新一轮奋斗开始前的调整,也可能是比工作还累的聚会玩乐,当然最温馨的是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许只有在三十几岁的今天,才会感觉到多陪伴家人也是别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