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一本书,是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的译本。开始看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什么大的震撼,因为在保险公司工作,觉得无非是老龄化,长寿这些话题,在保险公司已经耳濡目染很久,也认为自己的家庭已经做了不少养老规划,未来可以享受不错的养老生活了……
可是,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的不会想太多。正如,书中所说,很多人年轻时衣食无忧,活得光鲜亮丽,丰富多彩。可万万没想到,老后会是这番光景。
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富足且福利待遇好,他们的国民养老金+社会养老金不低,多数能超过13万日元每月(约7900人民币)(日本有生活保护标准—13万日元每月,类似国内的低保,如果低于13万日元每月,可以申请生活保护)。甚至很多老人有养老金,有存款,有房子。现实却是钱不够花、靠凉面、方便面、点心面包等生活,吃不饱饭,坐不起车、不敢看病、无人照顾、没有社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远超出我的想象。
“人总有一死,那还不如早点死死干净,我根本不想要什么长命百岁。”
----摘自《老后破产》
查理芒格说过,“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日本和国内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或许这情形就是我们的未来。
纵观整本书,之所以在如此富足、勤劳且医疗养老金福利颇不错的日本,会有如此令人唏嘘的老后破产的情形,可以总结为以下这些:
1. 忽略长寿,和长寿带来的副作用:生病
书中说,“生病是老后破产的入口”,生病是长寿带来的副作用。日本在2007年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1.5%,是超老龄社会。长寿让带病生存成为常态,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一些癌症患者和风湿病、心脏病、脑栓等最为常见,或者是衰老带来的行动不便或痴呆。
反思之前给客户做养老规划时,忽略了护理费和夫妻双方一方先离开的情形。护理费大大增加了养老支出,一方先离开会让养老收入锐减。日本老人的养老支出通常有:保险费&税金、房租、医疗费、护理费,这些是刚性支出,省不下来,占养老花费的大头;还有饮食、水电煤、交通费,老人往往在这些费用上节约。所以,纪录片里的老人常常吃凉面充饥、不开灯、舍不得看电视...
日本的医疗费多数能报销,70岁前有三成自费,70岁后有一成自费。但即使是这一到三成的自费部分,也让只有养老金收入的老人们,倍感压力,不敢去看病。虽然书中一直在吐槽日本的医疗制度,呼吁改革,但已经比国内领先多了。日本老人都有护理保险,医生可以评定护理等级,然后在家护理(帮老人买东西、做家务、做饭和做护理),费用也是一成到三成。
由于家庭形态的变化,日本老人几乎不和子女住在一起。另外,未婚离婚现象普遍,或者夫妻一方先走,也让独居更常见。这时候如果生病或不能自理,就会多出一大笔支出---护理费;另一方面,一个老人的养老收入,无法分摊房租、水电等生活成本。多了护理费,少了收入,真是雪上加霜啊!
国内在家护理费是完全要自己承担的。未来的养老成本更高。
目前,寿险顾问在给客户做保险配置时,一般建议客户购买医疗险+重疾险的组合,这样医疗费基本不用自己掏腰包了。重疾险一方面作为生大病后收入锐减的补充,另一方面作为生病后突然增加的康复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看完这本书后,我和娃爸感叹说,“原来生病会增加这么多费用,往往我们年轻健康时想不到。”比如,由于心脏不好了,走路变得很困难,而又不得不去医院,大医院可能还挺远,如果每次去都能打的就好了。但这样的交通费对老人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而哼哧哼哧地坐公共交通,又对身体是个考验。奇葩说李诞说过一句话:“年轻时活得糙没事,老后活得糙很苦的。”年轻时乘个公交没啥,腿脚好体力强,只是挤点;而对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说,打的和公交就天差地别了。
2. 社会保障制度的陷阱和家庭形态的变化
“他想象中的晚年一定是富足的。日本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时代,是个只要认真工作就会有回报的社会。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坚信,只要认真工作,晚年生活就会高枕无忧。今天的老人们,当时都是这样确信无疑的吧”
----摘自《老后破产》
书中有一章是用“社会保障制度的陷阱”来展开的,说是个陷阱不无道理。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是以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为前提的,有子女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几乎没有护理费,日常开支也有子女分摊,养老金只是作为老人的零花钱。
而根据日本2018年的数据,独居老人以百万人为单位急剧增长。
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已经不愿意和父母辈生活在一起了,那等我们老了以后,还会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吗?真的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样,势必会增加很多养老支出。
我们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是现收现付(现收现付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者留很少储备基金)。低出生率和老龄化,会使未来养老金收入减少,开支增加,我们领的养老金会大打折扣。
3. 农田、孩子、房子,是一生的守护,也可能是养老的羁绊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下,或多或少带着时代的烙印,比如对农田、孩子或房子的依恋。《老后破产》中列举了很多老年人生活得非常拮据,他们有一套房产,但并不想通过售卖来改善养老生活。因为房子里有很多家庭生活的留恋,也是一生的奋斗所得。
老人心疼子女的生活,因为他们活得也并不轻松,很多老人并不会向子女提及自己艰难的养老生活。所以子女尚在,却丝毫不能改善养老生活。
农田、孩子、房子,是老人一生的守护,是他们活下去的力量,却也是一种负担,是养老的羁绊。
看完《老后破产》后,有没有感觉未来二三十年的中国老人(也就是我们70~90后)将面临同样的情况?因为日本和中国家庭形态和社会体系相似,经济快速发展后下行,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
图片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几点小感想:
有意识去规划养老这件事,最怕完全无意识或者刻意回避。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而忽略战略上的懒惰。很多人忙于工作,忙于琐碎,不思考未来,不做规划,到老年时才突然发现原来社保养老金不够,自己又没存下钱。
要有和自己生命等长的现金流作为养老金。社保养老金和年金保险是非常好的组合,这两样和每个人的生命等长,真正的活多久领多久,源源不断,对冲长寿的风险。然而,存款和房产并非持续的现金流。看着存款消耗,越长寿,越不安。
独身主义者,全职太太,存不了钱和收入变动大的人士更要尽快做好养老规划。独身主义者日后养老无人分担生活成本,还面临着护理费和家政费等,养老金的储备需要更加充足。全职太太需要注意的是,她们由于未工作,养老金可能缴的基数很低,甚至很多没有缴养老金,那就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去保证养老。如果有着高额养老金的伴侣先离开了,全职太太的养老生活会更加艰难。存不了钱和收入变动大的人士,负债和支出高,如果不提早规划,未来养老会有很大风险。
时间+复利让养老金插上翅膀。我们30岁时开始准备养老金和50岁时开始准备养老金,所需要的本金相差特别大。时间+复利=财富的N次倍增。
到老后能照顾你的,只有年轻时的自己。这是真的。
长寿本该是一份礼物,而不应是噩梦。
最后,祝愿我们都能拥有轻松有尊严的养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