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成功,了解他经历的人都不会觉得他的财富是平白无故得来的,甚至来得是那么的不易。但是羡慕归羡慕,如果可以让你选择,没几个愿意当李嘉诚,因为他所承受的那一切,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来的。更多的人只是想要他的结果,却不想要他经历的过程。
他12岁开始做学徒,不到15岁就挑起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再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当时自己非常清楚,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求取知识,才是他唯一的出路,他有一点钱都去买书,记在脑子里面,才去再换另外一本,到今天为止,每一个晚上,在他睡觉之前,还是一定得看书。
他说,知识并不决定你一生财富的增加,但是你的机会更加多了,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李嘉诚对自我处境的认知非常清晰,自己是什么情况,该怎么改变,怎么去改变,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很难得,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一事无成,最大原因就是对自我认知不够,甚至是错误的。
李明白自身的处境,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他的肩上,没有谁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只我努力工作,和求取知识,才是我唯一的出路。”他很早就明白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但是光有努力是不够的,他明白还得求取知识。知识有什么用呢?他接下来解释,知识并不决定一生财富的增加,但是你的机会更加多了,你创造了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解释得多通透啊!知识短期之间是不能增加财富的,但是通过求知,你懂得比别人多,看得比别人远,你的机会就比别人多,那么你成功的概率就更大,反过来间接促进财富的增加。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认为读书没用,不是读书没用,而是因为自己看不破,想不明白,被自己的短见所蒙蔽,好像一读书马上就要发大财,那确实是不比买彩票来得痛快,起码能够立竿见影。
明白了求知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怎么做呢?当时他穷,但是一有钱就去买书。他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读书方法,买一本读完一本,并且记到脑子里了,才会买下一本书。
曾国藩曾说过,每读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没有读完,读懂,读透,绝不看下一本书。
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曾跟我们说过,不要一去图书馆就抱一大推书回去,先挑一本书,读完了再说。
因为他们太了解性了,急功近利,过于浮躁,做什么事情都想一蹴而就。抱了一大推书,这本也看一点,那本也看一点,结果没有一本书是看完的,暂且还不说看懂了没有,即使看懂了,会不会运用还是个问题。
但是李不同,他是把内容记到脑子里去了,熟能生巧,自然能够运用,这才能说是真正读懂书。不像有些人,书是翻不过不少,别人一问,什么都说老早就看过了,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浪费时间和买书的钱而已。
有了认知和方法,接下来就得落到实处,不然一切就是空谈。李到今天为止,每天睡觉之前都要看书,一坚持就是一个世纪。如果你有这份毅力,即使不是下一个李嘉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他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上面的认知在坚持,无论每天晚上几点睡觉,必定会在早晨固定的时间(5点59分)醒来。别人是求学问,他是抢学问。他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他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成功的秘诀来了,可要看仔细了: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内圣才能外王。谁又有足够资格说这句话?
那么,当一个人足够努力的时候,神鬼也会助之。也就是常说的越努力越幸运,这是吸引力法则。
他说,“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一切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