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地向往”。自由,多么美好的字眼。生而为人,无处不是枷锁,自由在哪里?许多古圣先贤思考过这个问题,佛陀说涅槃,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似乎一切都从心出发。自由在心里,牢笼也在心里。
这个国庆假期,我回了趟老家,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亲戚,闲谈之余,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说到一位大表哥。大表哥务农,家里孩子多,负担重,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打算盖新房。按照他家里实际的居住需求,一层平房足矣,但是,眼看着周围邻居们三层高的小洋楼,大表哥怎么也拉不下脸面,硬是咬牙借钱盖起了三层楼。楼是盖起来了,却欠下了巨额的外债。为了还债,大表哥更加卖力干活,结果一不小心闪了腰,落下病根,再也不能干体力活,生活重担全落在表嫂身上了。每每说到这,亲戚们都免不了一番恨铁不成钢,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啊。
大表哥如今的生活离自由可差远了,这种不自由,是他自己造成的,还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旁观者看来,他明显做出了一个不明智的决策。别人劝也劝了,道理他都是明白的,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因为,他的心被绑架了。他害怕别人嘲笑的眼神,一想到这些,所有的理智都不管用了。恐惧绑架了他,他由此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被恐惧所指使,哪里还有自由可言。
倘若没有了恐惧的绑架,达到心的自由,那又是种什么样的境界呢?王阳明的一首诗或许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死生事大。当死亡的恐惧袭来,心仍能保持一片清明,不被恐惧所扰,大概就是如此吧。很多人经过死里逃生的经历,都有种看破红尘的感觉,原本在意的,突然觉得压根不重要了。这是为什么?原本害怕的,才发现不过如此。恐惧就是如此,当正视它的时候,突然它就不那么可怕了。没有了恐惧的挟持,头脑中的理性才能发挥出来,世界突然也就不一样了。
以前我觉得,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实,何止幸福,你的认知,你的想法,情绪,都有主观的色彩。我们常听到“固执”这个词,当一个人固执的时候,他就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而且很可能被某种情绪挟持,如同我的那位大表哥,可怕的是,自己是完全意识不到的。
由此想来,我们每天用这个头脑学习,想要变的更好,但是假如连自己头脑的缺陷都意识不到,就像一个人企图打宇宙飞船,他以为自己有导弹,实际上那只是个弹弓,这不是很可笑吗?
智慧和愚痴的分界线在哪里?就是自己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是很不可靠的,是很容易被绑架的,能否经常检视自己,妥当安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欲望,不受或是少受奴役。这么想来,古人说的“一日三省吾身”是非常正确的。
为什么以前我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觉?因为我把它当做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要求,是清苦禁欲的象征。当时的我太浅薄了,这也正好印证,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但是当我不再是以前的我后,这个道理(世界)在我眼中立马就不一样了。先改变自己的头脑,才能改变自己的世界。
管理自己的头脑,就像给庄稼拔草,一天不拔,就是遍地野草。比如,今天下午我就干了件蠢事。我发现一年级的儿子居然分不清左右手,心中那个崩溃啊。这不是幼儿园就该学会的事情吗?虽然最终教儿子学会了,但是过程是不太让人开心的。现在,我可以看到,我的大脑被挟持了,这个元凶就是“你应该”,老师早就教过,你应该早就会的啊。结果,你不会,那就是你不认真,不努力,火蹭蹭蹭就上来了。
可是我忘了,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是个陌生的领域,孩子面临太多的挑战,是成人完全体会不到的。他可能记不住老师读过的题,会看错题号,会搞不清楚答案应该写在哪里,所有成年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刚上学的孩子来说都是全新的,都是挑战。我已经忘了自己上一年级时候是怎么学习的了。
每日三省吾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