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做个特立独行的羊,不随波逐流


这是一场史诗般的革命,但也跟所有史诗一样,总是鲜花掩盖了罪恶,正义大旗下尽是些嗜血的狂欢。

“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那些人人都有的情感、欲望、本能,就会被无限叠加放大,形成广阔的无意识之海。而人人都不同的智力、个性等,就像是撒到海里的盐直接消失了。”群体的融入性和传染性让个体像变得未知莫测。作者首先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观、观念、理性、想象力与信仰,认为原本独立、理性的个体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就变成了一群智力低下,性格冲动且易于被掌控的乌合之众,单一的个体在融入了群体以后丧失了理智失去了心智,群体是可怕的。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群体无意识”,是《乌合之众》中最基本的观点。就简单来说,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就会变成“无意识”的野蛮人。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种被催眠的无意识幻想状态,只能进行最基本的条件反射,就好像是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行动能力。更可怕的是,在被自身最基础的欲望所控制后,群体中的人就会丧失应有的责任感,从而变成茹毛饮血丧失道德的野蛮人。就比如在互联网热点事件发生时,在互联网上或者现实中做出疯狂举动的那些人,而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做出如此决定的真的是他本人吗?是否是他自己在深思熟虑后做下的决定吗?这正是群体的可怕之处,一旦有不好的思想融入群体那么整个群体就会失去理智变得不可控制,前段时间的“胖猫事件”中,疯狂点外卖献花的人就是这样。可怕情绪不断在人群中传染,使本来不是如此的个体变得超乎寻常。正如书中所讲“犯罪群体中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在犯罪,而是在执行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也正如勒庞所说:“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群体往往看不清事实质只看清表象。“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看见幻象,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群体的思考模式,不是理性思维,而是抽象象形思维,基本上只靠“脑补”仅仅凭借脑中的想象而下定论。如今很多互联网营销号的文章都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而这样的文章反而获得了大量的转发和流量,众多的造谣和新型黄色新闻也由此产生,在群体中理性思考不再变得高效,反而最简单最直观的表象面貌可以领导着群体的方向,从而引领着群体的发展方向。

在群体中不需要真理,这正是最可怕的一点,在群体中数量即是真理。这让我想起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 , 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 ( 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 ),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 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而在如今的互联网上,由于信息茧房和大数据的存在,人们往往只会看到传播广、声量大的声音,“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个又一个的谣言让人心惶惶,而辟谣的速度远远低于制造谣言的速度,只看到表象的群体自然收到这些人的蛊惑,在数量的蒙蔽下看不清事情的本质。“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论,哪一个更符合幻觉,群体就会相信哪一个。

对于理性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可以讨论。但在群体之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讨论”。讨论的前提,是意识到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复杂多面的。但失去了思考能力的群体,无力理解“复杂”,只能把所有事情都简单化。所以,对于群体来说,一件事,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一个观点,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绝对谬误。


这本书仍存在有一定时代上的局限,有关女性和种族的一些议题在今天看来是狭隘的。但它对今天的我们也存在警示:在这个群情汹涌的时代,我们需要时时警惕,不断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所提出的这些群体问题无一例外的展现在生活中,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所有读者的讽刺,更多的是一种提前预见的警醒,希望每一个互联网居民都能够阅读这本书,在汹涌的信息中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