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青岛之前,青岛留给我的印象,仅是历史书和电视媒体灌输留下的混沌模样:遥远的东周,一个著名的名叫即墨的城镇,交通发达,盛产美人。后来秦始皇三登琅琊台,徐福东渡,都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从电视以及其他媒体传播看到的片言只语和美丽图片: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时尚与婉约、古典与现代、美食美酒美人的海滨都市代名词。
2008年的初夏,有了一次去青岛的机会,所以,我热切地想去会会康有为先生所描写“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到底是怎样的一副美景!
那时节,福州天气已经热的不行,我几乎以逃离的方式离开这座火炉城市,匆忙地奔往青岛。不假思索地买了张机票,中途经停上海,就那么毫无目的地接近青岛。
华灯初上时,飞机在流亭机场降落,我挾裹在人流中,就那么懵懵懂懂地,毫无目的地,在机场附近的公交站,登上了一部公交车,我在众多站点中看到有个站点——栈桥,我想,就是那个站了,我想,到了栈桥就下车。完全凭直觉。
那年,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青岛作为帆船比赛指定的城市,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一路看到都是有关奥运主题的画面。
经过了漫长的公交旅程, 几乎是贯穿整个城市的路途,公交在一路走走停停中, 终于到达栈桥。
青岛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中山路南端,是青岛十大景区之一,所以,马路两端分布着不泛人气的酒店、和家庭式旅馆,也就是所谓的民宿,住宿价格不一,但设计布置都蛮有特点。
初来乍到,我对天气还是低估了些,北方的滨海初夏,早晚温差大,我只穿一件中袖薄裳,以及手提箱里没有御寒作用的几件夏衫,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夜晚丝丝的寒意,心想,尽快找到一家可以避寒的落脚处吧。经过半个小时的寻觅挑拣,我找到一家心仪的欧式风格的家庭旅馆,中等价位,还可以看不远处的海,别致的小小庭院里还经营贝壳帘子,以及各种装饰品,我要了三楼一个带天窗的房间,房间不大,布置的挺雅致,很温馨,欧洲瓷器的花瓶,做旧的家具,以及悬挂在墙上的 仿莫奈油画,小小细节无不传递着房子主人不俗的品味,女主人是位身材高挑的青岛本地人,穿着时尚,有一口好听的青岛口音普通话。
可以说,一个人到一个陌生城市,多少有些孤单与漂泊感,和与陌生城市的隔阂感,好的落脚点可以驱赶这种不适,让人的心顿时安顿下来。
清晨醒来,似乎有很响亮的海浪声,又似乎成群的海鸥从天窗飞过。
女主人家的早餐真不赖,主人提供了海鲜水饺,粥、小豆腐,锅贴等特色小吃。小小米粥一落胃,暖暖的,软软的,清晨的凉意遁去许多。
用完早餐,我就近到附近中山路转转,中山路不远处,有许多特色的建筑,多为西洋建筑,主要以德式为主,听说最密集的德式建筑在沂水路与江苏路。原先这一带是繁华的商业区,后来商业区搬到香港中路去了,所以这一带顿时清净了许多。只留下酒店,银行,以及一些有特点的商铺。清末时期,清朝与德国签订了合约,青岛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想让青岛成为“远东模范城市”,德国斥巨资进行城市规划,兴建铁路,改进卫生,创办银行,酒楼,教堂,也许德国的殖民让青岛人身心得到了重创,但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观,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所以,后人也无权做出褒与贬的片面评价。
要说中山路上最为特色的建筑要数希宅第,旧址建于1907年,为德占青岛时德人迪德瑞希宅第旧址。德国三段式砖木结构建筑,红色砖瓦,绿树交相掩映,走过去,有一种神秘幽静的感觉。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市的特点,从红瓦看来,青岛老城区的建筑特色必然是坡屋顶为主,红色瓦铺屋顶,形成整个城区的建筑特色。简而言之,青岛就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结合,东方情调与西方情调相交融的时尚城市。
青岛湾上的栈桥,我落脚的不远处。它有几百米的长度和足够舒适的宽度,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岛。远处看,栈桥像一条彩虹横卧在大海之中,尽头的“回澜阁”仿佛飘浮在大海之上,有“长虹远引”、“飞阁回澜”之美称。桥上热闹非凡,行人络绎不绝,许多小贩在吆喝着生意,贩卖各式各样贝壳制成的小物品,以及大大小小的珍珠饰品。我在桥上游玩着,眼睛所及处,尽头绿树掩映着楼台,美轮美奂。
就那样飘荡着,我在青岛待了三五日,青岛啤酒盛名在外,但是我不喝酒,可以对它忽略不计。但崂山矿泉水,来自道家之地的圣水,怎能错过?还有青岛的小吃,我可是不能错过,蛤蜊,猪蹄,大包,脂渣,锅贴,泰山路烧烤,劈柴院的小吃,都是吃货的好去处。
要我说说对青岛的印象,美人不可不提,北方美人虽高挑但多粗犷,南方美人多娇小玲珑。青岛美女兼北方与南方美女的优点,既高挑又清丽婉约,我在中山路上遇到的一位美人,有个词语叫“惊为天人”。
青岛,早已渐行渐远,也许将来也不会重游,但是,曾经的美食美人美景,已深情地留在往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