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年前准备
想要热热闹闹过大年,坐着可不行,首先是备年货。一想到备年货,荷包就出来唱主角了。不过在这之前还是把用一年的汗水换来的“毛爹爹”们关进银行吧,余下的钱当然是为了过个开心年。一到大街上,汽车、电动车等等将原本宽敞的大道塞成了羊肠小道,叫卖声、砍价声此起彼伏。到处是买卖的海洋。一阵焦香穿过人海,勾起馋意,于是先向吃的发起攻势。那穿上棕色油衣的栗子,那五花八门的糖果,那余香绕口的瓜子,那香脆无比的纯芝麻片,还有那烤鸭、烧鸡……哎呀,对不起,擦下子口水。每位顾客脸上都堆满了笑容,每位商人也都格外开心地收钱。买完吃的,不能忘了用的。随处可寻用芦苇席上好多对联、门神、福字、红绿招财懒洋洋地晒着太阳。问好价钱,挑好之后,卖主会娴熟地取一张旧报,包好,卷好,扎紧,递上。想要让这年更喜庆,还得到炮仗店里来。买几对炮仗、两串鞭炮,有小孩子的不能忘了买小型烟火,虽然不那么壮观,但挥舞起来金色的火花四溅,触手可及,乐趣多多。也得买。荷包鼓的还会买上几个大型烟火,又或是两尊宝塔香平添年味儿。
乡下人除了上街备年货,还好自己制作,或者请村里的小作坊帮忙。我们“鱼米之乡”的称号可不能自拿,前年吃不完的陈谷子,也可以酿出异常香醇的米酒。一家子里女的蒸米饭,男的将蒸好的饭抬起来倒进陶缸中,将买好的酒药子均匀洒进米饭,用木棒子和匀,再用棉布、棉被盖上缸口,用绳子沿缸沿扎紧,米就开始发酵香醇了。第二天,你便会惊奇地发现米饭中出现一个碗大的洞,里面溢满了白白的牛奶一样的酒浆,空气里溢满了酒香和着米香。接下来要浇浆直到浇完了浆,米才会全部发酵,整个酒缸上层都是半透明的米酒,香味沁沁。尝上一口,什么疲惫也消解了,看来老百姓是把一年的汗水发酵成甜甜的米酒了。过年时候来两个馒头,就上一碗清汤,那是何等的惬意啊!蒸馒头的时候有人包,有人蒸,有人烧火,还有孩子们在烟雾缭绕、香气逼人的小房里捉迷藏。刚出炉的馒头,交给小孩子用筷尾蘸上“洋红”水,点上分类的红点,红白分明,十分可爱,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大口。
还有什么腊肠、腊鸭、腊肉、咸鱼,在阳光的调味下成为一道道可口的年菜。
过年倒计时
年三十,一个紧张又热闹的日子。整理、打扫,全家一起来忙活。爸爸端着浆糊贴春联,妈妈拿着拖把忙拖地,爷爷准备上香,奶奶扫着场子,我举着刷子刷窗户,还不时用手机录下忙而快乐的瞬间。转眼红日当头,中午要祭祀,财神爷、观音菩萨以及死去的亲人面前摆上水果、年糕、饼干,点上烛火,烧上最粗最好的香。香柜前摆张方桌,规规矩矩地摆上烧鱼、烧肉、油炸豆腐,在四面要整整齐齐地摆好酒杯和筷子,而且一旦摆好就不能触碰,否则就是冒犯神灵。端一口废弃的大锅,先铺一捆稻草,再放两三把香,最后铺上草纸,点燃,在铁锅后放张草垫,行跪拜礼,老人和小孩会把剩下的草纸和纸钱烧进去。要注意的是,大门一定要大开,这样各路鬼神才能进去“吃”东西,取冥币。一家人围坐一桌聊一年家常,话最新“时事”哪家猪下了十几只崽,哪家娶进了新媳妇。入夜之后,要将大堂里的灯和一盏门外的灯开着,象征来年亮亮堂堂,放眼过去,每家每户都是灯火辉煌。现代人守岁一般是全家一起看春晚,在白云和黑土的诙谐浪漫或小沈阳的古怪搞笑中迎来新年初一的曙光。
过年啦
“嘭嘭……”昨晚本来就少睡了,大年初一还不让我多睡会儿。各家各户争先恐后地放起炮仗、鞭炮,炮越响,大家今年就会活得更有劲。噼里啪啦一阵乱响后,村落终于又宁静下来。
“吃汤圆啦!”奶奶在楼下喊道。吃过家里包的圆子,合家一定团团圆圆。大人们互相串门子,走亲戚,送礼品,给红包,小孩子不仅如愿以偿地用香头儿放炮子儿,还意外地获得了一场大雪的青睐。大雪的洁白素净与周围红火的灯笼、红火的鞭炮、红火的人们、红火的大年相映衬,给人难得的视觉享受。 哎!过年,真好。
(指导老师:丁锋;此文获江苏省“我爱我们的节日”主题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