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到一则“导盲犬被骂哭”的新闻后,找来了我家的狗憨仔,并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很明显,我并不能听懂憨仔的回答,我甚至不确定憨仔有没有听懂我在问什么。
新闻里的那只狗狗,虽然听不懂公交车司机在骂什么,却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委屈流泪。
人与狗之间不能互相理解,遑论人与人之间。我们需要思考,同样为人,普通人和残障人士之间是否能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少些埋怨?
我们虽然不能跟狗说话,也无法体会残障人士的困难,但换位思考,总能推动彼此更进一步的交流和理解,去聆听“别人”到底需要什么。
视障人士的定义
盲人,是民间对失明人士的通俗称呼,正式的称呼应该是失明人士。失明是一种视力障碍,根据国际视力伤残程度划分,视觉障碍分为B1(全失明)、B2(严重弱视,严重低视能)及B3(轻微弱视,轻微低视能)。
视觉障碍也被称为视力受损或视力丧失,视障人士是指视知觉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无法以一般的方法如眼镜来矫正,也包括那些因为无法配戴或拥有眼镜、隐形眼镜,而视觉能力下降的人。视力受损的定义,通常是指视力跟最佳矫正值相比差到20/40或20/60;而失明一词的定义,通常是指接近完全或完全的视力丧失。视力受损可能导致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例如:驾驶、阅读、社交和步行)的困难。
视障人士的“围墙”
中国视障群体的人数高达1730万。相比正常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视障人群的就业率是全国达到劳动年龄的残障人士中最低的。
在我们的认知里,视障群体职业往往与按摩挂钩。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失明人士而言,盲人按摩师是他们选择职业的第一选择。
而近年来,渐渐有职业为视障群体敞开了大门。比如合木创新中心发起的一项“手心咖啡计划”,他们带领视障人士到咖啡馆里品尝咖啡,并体验和学习如何做手冲咖啡,通过这个计划诞生了不少视障咖啡师。当然还有钢琴调音师、心理咨询师、保险代理等职业可供视障群体选择,但有能力任职的人却少之又少。
视障人士面临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视障人士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严峻,这常常体现在日常出行上。虽然为了保证视障人士能够像其他一样安全放心地走在大街上,我国已经落实了比较完善的关怀措施,但令人惋惜的是,有些关怀手段仅仅流于形式。
首先,盲人行走道路。盲人行走道路简称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
我国有较为完善的盲道设置,根据规定,在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注意建筑物地段的人行地道应设置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现在盲道已经随处可见,但有时候这些盲道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走在路上,我们能看到有的盲道被各种交通工具所占用,有的已被磨损得很严重无法辨认,有的曲折离奇,甚至有些是“死道”。
第二,行人红绿灯的提示音。当行人红绿灯为红灯时,信号灯处会发出缓慢而短促的警示声,当转变为绿灯时,则会发出连续而急促的信号声,这便于视障人群辨别能否过马路。然而,现在大多数的警示喇叭被设置在地下,若环境比较嘈杂,盲人难以听清楚信号,甚至有些路段的喇叭装置损坏,却迟迟无人修理。这给盲人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第三,公交车站的到站播报。这一项设施较为少见,只在极少数城市有应用。值得称赞的是,曾经有人发明出一款公共汽车到站报道app——听听巴士。当有汽车接近该站台,手机就能接受到信号并及时反馈给使用者。但这类的app只能大致判断车辆是否进站,而无法判断车辆方位,它的覆盖面较低,所涵盖的公交线路很少。
还有一种对视障群体来说最为重要的出行帮手——导盲犬。一只狗狗要经过多年且繁琐的训练,并通过考核才有资格成为一只导盲犬。导盲犬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对他们进行攻击。它们习惯于项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意外。导盲犬可谓是视障人士的眼睛。
国家对此有相关的规定,视力残疾人只要在遵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可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且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向它们提供无障碍服务。这意味着公共场所无权拒绝携带导盲犬的视障人士进入。可是我们的社会对导盲犬的宣传普及不足,且人们对此项法规并不熟知,这才致使“交警扮盲人带导盲犬坐公交被赶”,这类的事件发生。
结语
人与人之间到底有没有办法互相理解,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或许不多,但是要相信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效的。
身体残疾不应该成为沟通的屏障。我们每一个人都共享着同一片蓝天,同一个世界。哪怕悲喜并不相通,但是我们都有“去理解”的主动权和可能性。
这一次“导盲犬被骂哭”的新闻给人们带来触动,但希望这种触动能够驱动人们去更主动地了解残障人士,聆听他们的要求。只有这样,不管是残障人士还是普通人,都能够肩并肩一起走在大路上。
图源自网络
文 / pcwa 养眼
编辑 / 阿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