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十三则。
1、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来不知道肉味。他说:“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今按:本章多曲解。一谓一旦偶闻美乐,何至三月不知肉味。二谓《大学》云:“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岂圣人亦不能正心?三谓圣人之心应能不凝滞于物,岂有三月常滞在乐之理。乃多生曲解。不知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读书当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义。不贵牵他说,逞曲解。
傅佩荣注解
孔子在齐国聆听到韶乐的演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食肉而不知其味,于是他说:“想不到制作音乐可以到达这么完美的地步。”
“三月”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人的感官是相通的,若是其中一种受到强烈的震撼,其他的就暂时不够灵敏。这也可以说是“用心”所在,可以使人暂时忽略其他官能。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的演奏之后,脑中所想的都是韶乐的美妙,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肉有什么味道。看到一幅美好的画,或是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曲,一旦入迷,即使周围人声鼎沸,你都毫无感觉。
由此可见,视觉、听觉、味觉可以相通。人的生命有一种凝聚的力量,可以通过某种感官特别的作用,忽略其他的作用。
韶乐究竟有多美,可参考【3.25】。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在前面的某章里面,孔子就用“尽善尽美”来形容过韶乐。这一章里,是用欣赏到韶乐的人的表现,又一次让韶乐在我们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连孔子这样不耽于享乐的人,都为韶乐“神魂颠倒”,三月不知肉味、完全失去了感官上对物质的反应而沉溺在精神的享受中。还发出赞叹,原来音乐可以带来如此大的喜悦与欢乐!当现在的我们遇到好听的曲子的时候,会不断单曲循环、一直听都听不腻,也是觉得很美很好,但是却远远不会有“三月不知肉味”这样忘我的境界。遥想一下,韶乐会是多么美好的乐音啊,能够引发出人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满足。“礼乐教化”,也只有这样的乐才能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吧!
4、弘丹学习心得
这一段讲的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被韶乐之美深深吸引,三个月来不知道肉味。孔子自身的音乐修养很高,他懂得如何去欣赏音乐。不懂乐理的人,听音乐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觉得好听,却不知道为什么好听,好听在哪里。而明白音乐演奏原理的人,欣赏音乐时可以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感觉音乐好听,也知道到底好听在哪里,为什么好听。
在前面我们有学过孔子教鲁国的大乐官有关音乐的原理。
【3.23】子语(yù)鲁大师乐(yuè),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之,纯如也,皦(jiǎo)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告诉鲁国大乐官有关音乐的原理,说:“音乐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众音陆续出现,显得活泼而热烈;由此接下去,众音和谐而单纯,节奏清晰而明亮,旋律连绵而往复,然后一曲告终。”
在前面我们也学过韶乐之美,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善尽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美得无以复加,并且善得无以复加。”评论武乐,说:“美得无以复加。尚未善得无以复加。”
“韶”是舜时的乐曲,歌咏舜的德治教化。“武”是周初的乐曲,歌咏周武王安定天下。“美”是就歌舞乐曲的创作与演出而言。“善”是就乐曲所描述的人物与成就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