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夜,时钟悄然滑过九点半。我将那只柔软的海马抱枕塞进儿子怀里,摸了摸他的小脸:“爸爸去客厅看会儿书,你自己先睡,好不好?”他乖巧地点点头,抱着海马转身走进卧室。门轻轻合上,留下一室寂静。
不过十分钟,门又开了。他光着小脚丫跑出来,踩在微凉的地板上,手里高高举着一本绘本:“爸爸,我睡不着,你帮我读读这个好不好?”
我蹲下来,与他澄澈的眼睛平视:“爸爸今晚真的要学习,明天再给你读,可以吗?”他撅起小嘴,拽着我的衣角轻轻摇晃:“就读一本……就一本,好不好?”
望着他期待的眼神,我胸口仿佛塞了一团浸水的棉花,沉甸甸的。明明说好了的,明明还用“明天买好吃的”作了承诺,他怎么就是不肯听话呢?
我再次牵起他的小手走进房间,轻声说:“那我陪你睡吧。”
柔和的灯光下,他蜷缩在我身边,呼吸渐渐均匀。约莫十分钟后,确认他已经入睡,我悄悄起身,掩上门。打开客厅最小的一盏灯,终于捧起那本看到一半的书。
正沉醉于文字构筑的世界时,一个小小的身影又一次从房间挪出来,站在我面前,脸上写满委屈和不甘。
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决堤。我不自觉地提高声调:“赶紧回去睡觉!再跑出来,小心挨揍!”他吓得浑身一抖,转身跑回卧室,“砰”的一声关上门。一切重归寂静,我却再也看不进一个字。
忽然想起那个刷到的视频:一位妈妈温柔地提醒儿子写作业,孩子无动于衷;妈妈搬出“专家建议”,孩子依旧沉迷手机;直到妈妈吼出“老子数到三!”,孩子才立刻行动。
评论区有人说:“温柔没用的时候,就得用‘暴力’。”可我看着沙发上那本被遗落的绘本,眼前尽是儿子黯然失色的神情,那模样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我的心湖,漾开层层涟漪。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儿子刚睁开眼就推了推我:“爸爸,昨天晚上你凶我了。你要道歉!”
我一怔,没想到他记得这么清楚。轻轻抚摸他的头发,我的声音不自觉柔软下来:“对不起,爸爸昨天太急了,不该吼你。对不起!”他一下子扑进我怀里,小脑袋在我脖子上蹭啊蹭:“没关系,爸爸,我今晚会自己睡的。”
那一刻,我紧紧抱着他,忽然明白:我不是被儿子的“不听话”逼急了,而是被“怕他不听话”的念头困住了。我担心自己的计划被打乱,害怕那点宝贵的“自己的时间”被侵占,所以当他又一次跑出来时,焦虑就化作了吼声。而儿子的原谅,却比我想象中更加柔软,他不在乎爸爸要不要学习,只在乎爸爸有没有生气。
今天晚上,我主动陪他读完绘本。他攥着我的手,小声说:“爸爸,你不要生气好不好?”我轻抚他的脸蛋,微笑承诺:“爸爸不生气,爸爸陪你睡。”他安心地闭上眼睛,没多久就沉入梦乡,呼吸轻柔得像天边的云。
我坐在床边,凝视他熟睡的模样,忽然懂得:生命中最珍贵的功课,往往不在书本里,而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中。
我们总在追逐远方的光,却常常忽略身边最温暖的陪伴。孩子的到来,不是为了打乱我们的人生节奏,而是为了重塑我们生命的旋律——教会我们放缓脚步,在喧嚣世界中重新发现安静的力量,在功利计算中重拾无条件的爱。
原来,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我们教育他们认识世界,他们引领我们回归本心。每一个疲惫的夜晚,每一次耐心的陪伴,都不是时间的消耗,而是生命的投资。我们在给予爱的同时,也被爱治愈;在教导孩子的同时,也被孩子教育。
而所谓的“睡前战争”,从来不是对抗,而是连接;不是争夺时间的控制权,而是寻找心灵的相遇点。
当我们放下“父母”的身份期待,以真实的自我与孩子相遇,便会发现:最深刻的教育,发生在每一个放下执念的瞬间;最宝贵的成长,藏在每一次相互原谅的拥抱里。
夜更深了,儿子的呼吸声轻柔而平稳。我轻轻握住他的小手,心中充满感激。感谢这个小小的人儿,用他最纯粹的方式,教会我什么是爱:爱不是完美,而是真实;不是控制,而是理解;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
人生路上,我们都会犯错,都会失控,但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平视彼此的眼睛,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和“没关系”,那么每个不完美的瞬间,都能成为爱的见证。
这就是养育最深层的意义: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小孩,而是成就一段真实的关系;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享受沿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