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申赋渔《一个一个人》 有感
1990年,我出生在四川西南某著名贫困山村。
2009年,我怀揣某著名大学录取通知书踏入这座城。
2017年,我在北京三环边,看万家灯火流淌,不知前路何方。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身下的城市,房价只是一个数字。生活绕着这个数字打转,无数的小人物绕着生活打转。
1979-2012,社会剧烈变革的33年,滚滚的车轮无情撵过,一个一个人,慢慢老去。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名字,但他们的故事,慢慢定格,在这幅历史的长卷里。
作者的33年,从小学三年级到女儿念小学四年级,仿似一代人的缩影。那个年代,社会变化很快,而生活似乎又很慢。年轻人也曾没有方向,前路迷茫。但也许正因为没有固定的方向,反而有很多弯路可走,慢慢溜达,得以看到沿路更多的风景。
我们这一代人,跨越了这日新月异的二十年。诗和远方早已远去,留下蒙蒙的背影。有了一条既定的道路,每个人都盯着终点,发足狂奔,生怕被落在后头。每一天都是焦虑,不安,甚至是暴躁。
如作者所言,「在历史的大剧面前,个人的起起伏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却偏偏因为宏大背景的衬托,更加难以忘怀」。这起起伏伏的人生,虽可忽略不计,但一旦「社会状态下的我,我内心的我,分裂开来。这比以前的不认命,还痛苦」。
北京是大江大河,我们是水里的鱼,漂着漂着,就遇见了同类,或擦肩而过,或同行一段。然后,一些人从此相忘于江湖,再次相见,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