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现代的社交异同
人只要是社会的人,只要活在这个社会上一天,就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交。但是,有一些社交是根本没有必要的,而且占大多数,只有极少数 的社交才值得长期花费精力去维系。
几百年前,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物资极度匮乏。那个时代,人们需就近互相帮助,首先是亲戚,这是有血脉相连的,然后是家族宗亲,再然后是街坊邻里。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时候,别人不好求,要办些什么事情都需要这些亲戚宗亲帮忙才能做得成。
现代社会,资讯,物流,交通无比发达,你需要一样东西,网上下个单,第二天就送到你家门口了。不想出去买菜,好办,一个美团,下个单,半个小时内也给你送来了。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学习工作婚嫁娶,还有什么事情是没有人做的呢?极少 了。花钱可以搞定绝大多数的事情。既然可以花钱或者用其它资源去交换自己需要 的资源,那么只要深耕自己的领域,让自己拥有足够多的可交换资源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了。当然,仍有极少数用资源也买不到的东西,这就需要你花费宝贵的精力去维系经营了。
社交的内核
可见,我们正在进行的大部分关系维系,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少数的长期社交加大部分的短期社交组合。这种短期社交的等 价交换有点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因为过于赤裸裸,过于功利化。其实,古人所说的“礼尚往来”难道不包含着等价交换在里面吗?只是我们很多人不愿意直面这样赤裸裸 的问题罢了。人们更多的时候喜欢用漂亮的外衣将其包起来,把一个等 价交换的事情变成很高尚,然而不管你承不承认,这种高尚是不存在的,"礼"必须对等 。你试试你去参加朋友的婚礼,你当初结婚的时候人家送你1000红包,到他结婚的时候你回敬200,看以后你们还能好好地做朋友不?
之所以很多人喜欢用"人情"来模糊化这种等 价交换,使其不容易赤裸 裸地计算出价值,其实是出于一种占便宜的心理。低价值的一方总是想打人情版,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来往中更容易“赚”到。高价值的一方呢,大家都喜欢等 价交换,因为不想被占便宜。有些人到某些老领导家送礼,走的时候他总会找点东西给你带回去,你以为这是邻导看得起你?不是的,是因为领导不想欠人情,不想陷进'人情陷阱'里,欠什么都好,不要欠人情,因为人情还起来,太麻烦了。
所以,社交其实是一种等价交换的行为,这是社交的内核。当我们看不清社交关系时,导致瞎忙活。看上去天天在外面应酬,却没有多少产出。天天在外面请人喝酒吃肉,饭可以吃,酒可以喝,但除此之外一切免谈。这样的社交方式其实是无用功。
出门社交前三问
想要摆脱那种无谓的社交,有一种方法,就是每次出去社交,先问自己:这趟出门是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成本和收益关系如何,是否有必要。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对自己的社交是否有效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