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手机的人手标配化,手机、电脑的使用时间占比越来越大,人们的平均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加上工作的压力,熬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常常给手机充电,却忽略了也需要充电的自身。
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疑惑了,人也需要充电?《你充满电了吗》一书中就有“人需要充电”这样的说法。
人们目前对人充电的理解是较为狭隘的,比如“你充电了吗”,这句话里的充电是指充实自身的进修或学习。事实上,充电一词对于人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人的充电包括肉体和心灵两个方面。
关于肉体的充电,简而言之,肉体的充电即为养阳的过程。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的支持。阳气是生命的根本。中医素有“得阳者生,失阳者亡”的说法。阳气的来源一为先天之气,来自于父母;二为后天之气,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肉体的充电就是补充后天之气,大致包括呼吸、饮食、睡眠等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以及锻炼。关于健康的食品、干净的水、空气,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在一个负离子充足的山林就会感觉神清气爽,满血复活一般。而肉体充电我想着重谈的是锻炼和睡眠的部分。
生命在于运动,动能升阳。锻炼身体可以强健体魄,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让人充满活力。全民健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2006年教育部曾提出过“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2020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各地区均建设和配置了各种配套齐全的健身场馆和设施。可是号召归号召,让人们摆脱手机电脑的牵绊、克服惰性、迈开腿去运动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吧,“不管有多少财富,都是排在健康这个壹后面的零,不论后面的零有多少,没能拥有健康,全都是空”。
而对于不锻炼的人来说,不锻炼,人的气血循环就不好,各种寒、湿、风、热毒等就易侵入人体,以及人气血不足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的垃圾也是毒素。中医统称这些毒为邪气,邪气是造成人体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阳气旺盛则邪不能客。
再说睡眠,人们对睡眠时间不重视,是因为对睡眠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战国时期的名医文挚就养生之道曾说过:“卧最为首”,“一夕不卧,百日不复”。养生之道不是人们推崇的补品而是睡眠。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办法。充足的睡眠可以解除疲劳,让人的调节再生能力以及免疫能力等人体自身的机能得到恢复。人生于天地间,起居宜合乎天地规律,规律作息,夜晚睡觉敛藏阳气,清晨早起让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
睡眠既是养生之道,也是长寿之道。
至于熬夜,科学研究表明,熬夜有损身体健康。长期的睡眠不足会透支人体的能量,能量不足的人体就算不生病也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打一个简单的比喻,能量不足的人体就好比是处于低电压的电器产品,我们都知道,电器产品在低于电压允许浮动范围下工作,其使用寿命会受到影响,严重时电器不能工作,甚至会直接被烧坏。可是很多人却仍然任性地透支身体的能量,这是很危险的行为,不知道哪一天身体也许会忽然崩盘。
说了肉体的充电,再来看心灵方面的充电。心灵(精神)的充电包括修为、修养、知识的提升,以及心灵的愉悦和放松等。充电的方式有进修学习、阅读、瑜伽、冥想、音乐、绘画、游戏等。
前面提到过的人们对于充电这个概念的普遍认识,指的仅仅是进修学习这一方面。学习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言,关于学习我想补充一点就是,现在涌现了大量的读书、听书平台,这些知识输出平台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了,也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容易了。
苏轼的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华字就体现了人读书学习后满电的气质和状态。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只要这些充电方式能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得到提升和放松就行。当然,一切的行为皆有度,超出度的范围,就不是充电而是消耗了。
通过充电,也就是对肉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的充电,可以使人们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乐观向上,达到满格能量水平。这样积极向上的饱满态度和状态,才是人的满电状态。
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基础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满电状态后,自然会有高层次的情感需求。
最近看《中国好声音2021》,王靖雯写的一句歌词,“可那几年 只有你为我鼓掌”,竟然引得听者潸然泪下,引发了听众的情感共鸣。
世间坎坷,人生不易。人们在感到孤独或者抑郁不得志的时候,都会期待别人给予的掌声及认可,以摆脱孤独感。而人们追寻爱情、感情,重视亲情,这些行为其实实质上都是寻求温暖的过程。
能给予别人温暖的人,必须自身有温度有能量,而这必须是在充满电、充满能量的情况下才能达成的,不是吗?
试想一个耗尽了电耗尽了能量的人,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疲于应付,如何能发光给予人温暖?
所以人啊,千万不要忘了经常给你自身充电。
人需要定期充电这个概念,今后应该会获得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重视。也许今后某一天,人们互相之间的招呼语会由“吃了吗”换为“最近充电了吗”。那个时候的人们估计大都是元气满满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