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背景下,唐山一个四口之家的故事。
方登、方达是一对龙凤胎姐弟,在那个年代他们属于小康之家。吃冰棍、吹风扇,爸爸妈妈很恩爱,守护在身边,是一个普通的幸福之家。
方登作为姐姐,虽然大不了弟弟几分钟,但妈妈总是要求她让着点弟弟。在她心里,可能妈妈会有些偏心吧,比如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了,直接给弟弟吃了,她表示不满,妈妈却只答应第二天买给她吃。
可是第二天,整个唐山,整个方达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那个晚上,她在天旋地转的睡梦中被摇醒,挣扎着走到窗边向外看,天崩地裂,高大的房屋如打湿了的毛巾,软绵无力,被大地肆意蹂躏。她肯定以为自己依然还在梦里,可当梦醒时,她就被压在一块预制板下,一起压在下面的,还有自己的弟弟,他们一人压在一头,预制板上压着的是整栋楼的废墟。
弟弟方达被压住了一只手,恐惧的喊妈妈,救他出去。而方登想要喊,却发现喊不出声音,只能摸到旁边的一块石头,用力的敲击,想让妈妈知道她在这里,跟弟弟喊的一样,让妈妈快点救救她,让她离开这里,她太痛了,太害怕了。
妈妈知道她和弟弟压在废墟下面,嚎啕大哭又惊恐万分,求旁边的幸存者帮忙救救他们姐弟。可外面的人发现,姐弟俩只能救一个。因为以他们的力量,只能撬一端的预制板,也就意味着另外一端将承受千斤重量,毫无生机。
这个抉择交给了妈妈。妈妈无法抉择,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尽管往日里她可能真的有些重男轻女,更宠爱弟弟方达一些,但在这生死时刻,她的偏心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就像妈妈多年以后一直念叨的那一句,人只有在没了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这个抉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母亲都不是能脱口而出的。
可是时间紧迫,事态危急,容不得妈妈的任何犹豫。救援的人说,如果再不做抉择,两个孩子可能都会死掉,并且他们还要救援其他的人。
就在这极限施压之下,妈妈选择了弟弟方达。
极度的愧疚,让妈妈抱着以为死了的方登嚎啕大哭。救援的人员让她赶紧放下死的,先救活的。
就在这短短的一夜之间,妈妈看着自己的丈夫为救她而埋进废墟里,女儿因为她的抉择被压死,从此,她的身上背负了两条人命。她虽然侥幸活下来,但心永远被埋葬在那一片废墟里。这座城市可以重建,但妈妈的心已经被揉碎的面目全非,再也重建不起来。
婆婆和大姑子 来找她,其实不用婆婆给她脸色,她也难以面对她们,因为她觉得丈夫是因她而死,女儿也是因她而死,她活着就是一种罪孽,她满含愧疚。所以哪怕在婆婆提出将她唯一活下来的寄托,断了一个手臂的儿子方达接走的时候,也选择了同意。
都是做娘的人,大姑子说,如果将方达接走,等于要她的命,所言非虚。最终将孩子留在了她的身边,并一如既往的给他母子寄钱寄吃的,帮助他娘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方登很幸运,她没有死,但母亲的抉择却让她心如死灰,耿耿于怀32年。
方登的养父养母是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并且是解放军里的高干。可以说,对她视如己出。
如果说人应该知恩图报,那方登确实有些任性。考上大学之后,她似乎找到了可以远离那个家庭的借口,两年暑假没有回去看养父养母。直到得知养母患有癌症时日无波才去看她。养母希望她以后可以好好照顾养父,可她却六七年杳无音讯。
当然,我们可以为她找各种理由开脱,我们也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她。但她的养父,心里却从来没有怪过她,只是这些年一直担心着她。
如果说养母有些小心眼,那也是人之常情,希望养女可以抛去从前,知恩图报的认他们为亲生父母,希望自己付出的情感有所回报。但养父的境界非常高,因为他知道,不管是养女还是自己的亲生女儿,长大以后都会离开自己。
方登22岁便生下女儿,女儿的父亲因为害怕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放弃了她们。这种抛弃,让她再度受到伤害。决定独自生下女儿,抚养女儿。她再也没有找过孩子的父亲,就像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去找她的生母一样。
汶川大地震,方登从加拿大跋涉千里回到祖国,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当中。30多年前的惨剧再一次展现在他的眼前。各种家破人亡,生离死别,支离破碎再度重现。
最让她触目惊心的是,有一个女孩的双腿被压在废墟之下,救援难度非常大,很有可能将整栋废墟弄垮,危机救援解放军的生命。孩子的母亲,经过一番撕心裂肺的抉择,决定让救援人员拒断她女儿的双腿。因为,解放军战士的命也是命,他们也是孩子,她不想为了救女儿的命而让其他的孩子冒风险,这样她无法给他们的母亲以交代。因为她也是母亲,谁的孩子又不是孩子呢?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无法割舍。
孩子如果以后因为没有双腿而恨她,那就恨她吧。
其实这样个道理并不难懂,只是这些年,放登无法说服自己,她不是顿悟的,因为这些年她也做了母亲,同样的情景,她再次经历。这个让救援人员拒掉女儿双腿母亲心里的痛,她能感同身受。所以她终于能直面母亲放弃自己的执念。继而能感受到母亲这些年是如何在愧疚中度过的。
方登虽然是不幸的,但她又是万幸的。因为她的养父养母,以及后面包容她的丈夫对她的都是偏爱。正是这种偏爱治愈了她童年的那场地震。
所以我们追求的哪里是公平?是偏爱。
为什么以前的人要重男轻女?为什么现在又有很多人重女轻男?即便是相同的性别,父母对于兄弟姊妹间都有些许偏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吗?我想不是的,只是偏爱不够罢了。
我们要允许重男轻女,也要允许重女轻男,也要允许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偏爱,尽管我们自己不是那个被偏爱的人。因为不管你允不允许,现实就是如此,你改变不了,是人性使然。如果你执着,痛苦的只有自己。折磨了自己,又辜负了父母对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