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寒门再难出贵子?

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曾拍摄过一部非常有名的纪录片,名字叫《56UP》,是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2006年,这部纪录片曾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还获得了金卫星奖提名。主人公共14名,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有些是精英阶层,有些来自中产阶级,有些来自孤儿院。

整部纪录片的时间跨度很长,从1964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每隔7年拍摄一次,分别记录了这14名主人公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时的情况。纪录片共三集,时长共150分钟。从这短短的几集中,几乎囊括了他们的一生。

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后天努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构筑了一个人的一生。在这14个人中,来自精英阶层的几个人都毕业于牛津大学,成为律师,生活富裕;来自中产阶级的几个人成长也比较顺遂,依旧是中产阶级,有的甚至晋升到精英阶层;来自底层的几个人多是有色人种,大多数都没读大学,早早步入社会、结婚生子,养了好几个孩子,还经常失业。只有一个通过读书,考到了牛津大学,成为物理教授,完成了阶级逆袭,从贫困家庭跃迁到中产阶级。

这部纪录片只是客观地展现了这些人的一生,并没有分析、总结他们的一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看罢纪录片,似乎很容易让人得出发达国家阶层固化的结论,同时还让人联想到前些年在网上流传的那篇《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了那本最近一直在读的书:《不平等的童年》,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的不平等的根源:社会地位对教养方式的影响,造就了下一代新一轮的不平等。


不平等的童年

01

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是美国社会学经典著作,先后荣获了美国的多项大奖,如美国社会学学会赖特·米尔斯奖、美国教育研究协会Critics Choice奖等等。

这本书的作者名头也不小,是安妮特·拉鲁,她是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她带领团队花了数年的时间,对美国88个来自不同阶层、种族的孩子进行了调研,重点研究了其中的12个9岁左右的孩子,最终发现,中产阶级教养孩子时,常常会使用“协作培养模式”,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在教养孩子时,则会使用“成就自然成长模式”,这两种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造就了新一轮的不平等。

那么,这两种教养模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先来看中产阶级通常采用的“协作培养模式”,指的是父母主动培养孩子,包括评估、提高孩子的天赋、主张和各项技能。简而言之,就是“圈养”。

具体来说,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安排孩子的日常活动,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比如,孩子喜欢弹钢琴,那父母就会提供大量的物质支持,牺牲大量的时间,给孩子选择合适的钢琴培训班、找一对一的家教老师等等。

父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大部分时候都会用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还会有意识地用平等、民主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并不畏惧和成年人进行交流。

父母在面对公共教育机构或其他机构时,会代表孩子对教育机构提出意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此同时,他们也会训练孩子承担起相应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从心理上就会逐渐生成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和处事经验,会帮助孩子们在长大后更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

例如,书中有一个10岁的女孩斯泰西,她的妈妈马歇尔女士发现女儿在上体操俱乐部时,中级班的体操老师简单粗暴,对女儿一点儿也不友好。而且按照女儿的水平,她更适合待在初学班。一堂课结束后,斯泰西非常沮丧。马歇尔非常客气又委婉地向体操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在和斯泰西商量过后,经过全面的调研,为斯泰西找到了更合适的她的体操俱乐部。在这个过程中,斯泰西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处理问题。

另一种教养方式,也就是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采用的“成就自然成长模式”,指的是家长照顾孩子,并允许孩子自己成长。简而言之,就是“散养”。

具体来说,孩子通常会和同龄人在一起玩耍,度过业余时光。父母通常会用下命令甚至打骂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

对于公共教育机构,父母有依赖心理,比如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受这种影响,孩子会逐渐产生一种局促感。也就是我们通常觉得有些孩子“放不开”,不那么“大大方方”的。

显而易见,在当今社会,“协作培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呢?

02

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决定了教养模式

“协作培养模式”和“成就自然成长”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模式,是与父母的经济地位、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要素密不可分的。

不知道你是不是还记得,2017年高考后,北京市的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曾坦率地说:

"现在的农村孩子考名牌大学越来越难,你像我这种中产阶级的家庭,从小衣食无忧,而且父母又是知识分子,而且出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上享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

他的这段话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

书中的孩子们也是如此。本书所进行的调查最初是在1999年左右,当时的孩子们大都在10岁左右。十年后,作者及其团队又对这些孩子们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中产阶级的孩子大多数都上了大学;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些已经早早辍学,开始工作了。


第一,父母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能够为孩子提供优渥的教育资源。

美国的学区房界限分明,一墙之隔,可能就是富人区和贫民窟的两重世界。《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中所调研的两所学校,其中一所叫下里市满小学,学生都来自贫困黑人住宅工程区,总体的教育水平不高,教学用品和教师资源都比较短缺,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如意。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较低。

另一所学校,斯旺小学,坐落在大城市边缘的郊区小镇上,环境优美,学生都来自附近独门独院的中产阶级。学校的教育方法、课程性质更高一筹。家长们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非常高。

第二,父母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能否为孩子提供指导性的帮助。

书中中产阶级的父母,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的文凭,对各种教育理念了解的也比较多,也更清楚如何能够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技能。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方面,他们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在教育方面,他们自认为已经比自己的父母做的更好,但其实还远远不够。

第三,父母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否有能力对公共教育机构进行干预。

中产阶级的父母,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也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手头的社会资源。在面对公共教育机构时,他们更为自信,这就有助于他们得到更个性化的对待,从而满足个人需求。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对自己也不那么自信。当他们对公共教育机构不满时,会产生一种无权利感和一种挫败感,这就导致他们无法以客观的态度与之进行交流。

这三种因素累积起来,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正如书中所说: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塑造儿童教养惯行的关键。

那么,到底如何摆脱这种不平等呢?

03

如何摆脱这种不平等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所谓的“不平等”的传递,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来自中产阶级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来自工人阶级。

从教养方式来说,把“协作培养模式”和“成就自然成长模式”这两种教养策略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减少社会地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超越这种“不平等”,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来说,由于经济原因,可能无法为孩子挑选更多的课外兴趣班。那完全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挑选少而精的培训班。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多使用说理的方法教育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探讨问题,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家长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多配合、参与学校教育。在其他公共机构场合,比如医院、校外机构,引导孩子和成年人交流,提前教会孩子交往技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摆脱心理上的局促感。

虽然我国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所区别,但同样有借鉴意义。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书中所提到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补足短板,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另外,无论是现在是为人父母还是将来会成为父母,教养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在提升自己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更优质的教养,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的未来,同样值得深思。

炎小宁:每年和你一起阅读100本自我成长类书籍,和你一起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叫做《不平等的童年》,书的副标题是“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从书名我们就能大...
    CiscoFei阅读 6,785评论 0 0
  • ​​​​ 决定孩子未来阶层的,远不止钱! 有人说美国之所以有竞争...
    Sui_XY阅读 6,286评论 0 1
  • 最近看了《不平等童年》一书,很有感慨。对于一直困扰的一些问题上得到了不少启发。 从小野蛮生长的(父母从未管过自己学...
    L妈阅读 4,647评论 0 1
  • 《Unequal Childhoods》(《不平等的童年》) ——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 当原生家庭,阶层越迁等等这...
    法的守夜人阅读 4,937评论 0 1
  • 2017—2—9 正月十三,一大早,睁开眼透过窗帘望见天空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明亮灿烂。今天不能再赖床了,要出去感受...
    燕在梁间呢喃86阅读 3,452评论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