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后,我就一心想着拥有它。得到了就不珍惜了,世人大都如此,我也一样。年轻时读《论语》,根本就叫做目的不纯,就想着像赵普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总是试图在《论语》里找到什么绝妙的天方,好让自己一朝成名天下知。
其实,这本书到了南宋才被著名理学家朱熹看中,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不过,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来看,《论语》一直就是学生们初学必读之书。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以宋朝为例,王安石改革,规定第二场考试叫兼经,内容就是《论语》和《孟子》。最后殿试就考策,限千字以上。不知道咱们简书作者有几个能通过殿试的,这样说,不够一千多字的,都不行。后来苏大学士极力反对,慢慢就变换不定了。怎么样,不够一千多字的也可以去考了,走吧!去宋朝考殿试去吧,特别是宋仁宗那个时候。人才济济,文曲星闪耀。
《论语》是儒家经典,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都是记录了孔子和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曾经有人开玩笑地说,但凡是古代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是穿越的,否则怎么会把思想一直能流传到现在呢?不知道是谁研究出来的,说《论语》产生于我国春秋时代,那时候应该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吧,怎么流传下来的啊!只是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很少有完整的篇章。最近我在消零派消零,见到许多这样的文章,啊!原来他们是在《论语》中学的。我可真是孤陋寡闻啊!
《论语》二十篇,五百章,也没有多少字,都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代表了孔子生平和他的儒家思想。前几年国学经典盛行,到处都能看见,特别是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绝对大火,我也曾经看过几期,内容要没有资格去评判,但是个人认为讲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的朋友好像还给我送过一本《于丹讲论语》的书籍。
《论语》里除了一些保守思想和唯心哲学思想外,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教育经验和生活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那些年我们曾经学习过,或者是从别人嘴里听来的《论语》经典,至今还能记得许多,有很多都可以张嘴就来。说到这里你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那我说几个,你一定会跟我一样,会心一笑的。
上小学时,“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老师就经常说,其实他的意思是要让我们多学习多问,哪怕是三个臭皮匠,说不定就有一个人知道,如果告诉你了,不就算你师父了嘛。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夸自己骂队友的话,都不知道“戚戚”是个什么意思,就这样也是每天挂在嘴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每次课堂回答问题,为了胡乱表现自己,也不管懂了没懂,只顾把手举得高高的。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结果可想而知。然后就被老师用孔子把我彻底打败。
我比较喜欢的一句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是因为我既喜欢山又喜欢水,总是想寄情山水之间。
最后,咱们挑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来结束今天的《论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