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国诸侯一言不合就开打,因此对将才的需求特别大。在这样“优越”的背景下,出了很多名将。他们运筹帷幄,帮助诸侯们争夺城池和土地。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军事家,战国这段历史就不会那么精彩。
今天来说说比较出名的一对师兄弟 —— 孙膑和庞涓。他们相爱相杀的故事特别有戏剧色彩,因此多次被搬上荧幕。然而一些故事一旦成了影视作品,不免有添油加醋之嫌,让我们试着还原下历史的真面目,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同窗情谊 —— 师承鬼谷先生?
传说孙膑和庞涓师承鬼谷子,他的徒弟之中还有仅凭一张嘴就可以翻云覆雨的张仪和苏秦。
《史记》中有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司马迁证实了两点:
1. 鬼谷子确有其人。
2. 张仪和苏秦跟他学习纵横之术。
然而,《史记》这部信史里却没有记载孙膑和庞涓也是鬼谷先生的门徒。
孙膑和庞涓师承鬼谷子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小说,并无可信的历史资料考证。而且鬼谷子是一位纵横家,并不是军事家、兵法家。就这一点而言,张仪和苏秦倒更有鬼谷先生徒弟的范儿,靠纵横捭阖走遍天下,获取功名和利禄。
庞涓为何要陷害孙膑?
《史记》说:庞涓自知才能不及孙膑,于是暗中派人传召孙膑。孙膑到了魏国后,庞涓怕他比自己贤能,起了嫉妒之心,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在他脸上刻字,还把他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庞涓比孙膑早出仕,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在孙膑到魏国之前,庞涓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已经打了几场漂亮仗,让周边几个小国家对魏国俯首称臣,百姓也对庞涓赞不绝口。
从庞涓的角度看,他知道孙膑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孙膑要出仕,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效忠魏国;
二、效忠其它诸侯国。
若孙膑成为别国大将,那么他将是魏国实现宏图霸业道路上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孙膑若效忠魏国,庞涓知道他的锋芒必将盖过自己,他在魏国辛苦奋斗来的一切将断送在孙膑之手。因此,孙膑的存在就是对庞涓的威胁。
但奇怪的是,庞涓明明可以杀了孙膑,以绝后患,但他却只是对他用了刑,其原因有两种可能:
一、他念在同窗情谊,不忍心杀死孙膑;
二、孙膑还有利用价值。
第一个可能显然不太现实,庞涓这个人人品那么差,若他念及昔日情谊,何必对孙膑行刑?所以多半是看在孙膑还有利用价值的份上才留下他这条命的。看来孙膑是真的很有才,庞涓要他的才能为己所用。
总的说来,庞涓陷害孙膑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就像皇帝害怕乱臣贼子篡位,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就越容易患得患失。
孙膑到底受到怎样的迫害?
前面说孙膑受了刑,具体来说是“膑刑”和“黥 (qíng) 刑”。
“膑刑”是剔除膝盖骨,因此有人说其实孙膑的脚没有被砍,只是膝盖骨被去除,无法行走。但据史料记载,周朝的时候,所谓的“膑刑”就是“刖 (yuè) 刑” —— 砍去双脚。孙膑是东周战国时代之人,因此所受之刑乃“刖刑”。而且《史记》也记载了孙膑是被砍去双脚的,因此去膝盖骨一说是不成立的。
“黥刑”又称“墨刑”,有点像今天的纹身,但是比纹身更痛,更明显。先用刀把字刻在脸上的,然后在刻痕上涂墨,这是受刑人一生无法磨灭的痕迹,是极大的侮辱。
最后庞涓还把孙膑藏起来不让人发现。
历史小说里有说孙膑装疯卖傻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之类的,信史中并没有记载。我们仔细想一下,庞涓既然留下了孙膑的性命,那孙膑就没有必要为了保命再装疯卖傻了。
孙膑这个人的意志力是很值得我们钦佩的,换做普通人被砍了双脚,脸上刻字,痛不欲生,早就自我了结了,而他还能想办法逃走,最后还成功了,可见他必定也是熬了一段时间,等到庞涓对他放松警惕后,才秘密会见了齐国使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以刑徒的身份见到齐国使者,竟然还能让他“以为奇”,最后使者偷偷帮他逃到齐国,孙膑成为田忌的门客,于是才有“田忌赛马”的故事。
所以说,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牛X,不能看他在顺境中的所作所为,而要看他在逆境,甚至绝境之中的反应。孙膑正是拥有了这样非常人的意志力,最后才给自己报了大仇。
庞涓是怎么死的?
话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庞涓虽然人品差,眼光却不错。孙膑经田忌引荐,受到齐威王的赏识,成了齐国的军师。
不久报仇的机会就来了,不过这一次不是正面对决。魏惠王派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委任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军救赵。就在田忌将军说要直奔赵国时,孙膑却说:魏国精兵现在都在赵国,国内必定空虚,只剩老弱。如果我们现在引兵攻打魏国的这个“虚处”,魏军肯定放弃赵国,马上回来自救,我们既能一举解赵国之围,又能挫败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杀回来了,并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大败,庞涓被生擒。
孙膑还是很沉得住气的,没有因为跟庞涓有私仇而一刀杀了他,毕竟有水平的人看得是很远的。大约1年后,各国休战,魏国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庞涓也被放了回去。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孙膑这一等,等了13年。
这次轮到魏国和赵国联手攻打韩国了,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出兵,仍然派了田忌和孙膑。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一直看不起齐兵,认为齐兵怯懦,善于作战的将领要利用这一形势。” 他出主意让军队进入魏境先起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三万,以此蒙骗庞涓,让他以为齐国“士卒亡者过半”,结果庞涓还真中计了。他放弃步兵,只率领轻锐部队追击齐军,到了马陵后,受到埋伏,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应证了写在大树上的那句话“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死前还不服气,说了句“倒成就了这臭小子的名声!”,最后齐军击溃魏军,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庞涓死前说的那句话倒挺符合他的风格,不过到底是不是真说了这句话,我们也不得而知。毕竟打仗时兵荒马乱的,谁有这个闲工夫去听他说话。
庞涓为人心胸狭窄,功利心强,并为此不惜陷害同门,就这一点来说,他绝对是个坏人。然而,在战国时代,兵荒马乱,战争是生活的常态。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若不想死,就必定要除掉你,这便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问题,而是为了生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庞涓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罢了。
我想,我们应该试着用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历史人物,而不是主观臆断一个他们的好坏,毕竟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有时候他们不过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