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的发小都是个“经常性郁闷”的人,也因此常常因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而郁闷。这不,大一开学不到半年,他又郁闷了。每次发小郁闷时,都会找我来吐槽,算上这一次,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七次吐槽了。有趣的是,他的七次吐槽不是对自己的大学老师,就是对自己的大学同学。他常说自己忍受不了大学的压力,忍受不了各种作业,还总是信誓旦旦地长啸“人间不值得”,却每次都以任何借口掩饰自己的自尊。
他是我的发小,同个大院长大的我们都自认为很了解对方,于我而言这种观念在他的七次吐槽后变得愈发强烈。其实他挺有才华的,有着绘画的天赋,学业挺好,工作能力也挺强,整体上是个有上进新的人。他常常将班级的各项事务加之于自己头上,他大方地将自己的用品与舍友们分享,他热爱泡图书馆,积极地在课下学习基础课知识。可是也因此,忙于各项班级事务的他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浪费了,分享自己用品的舍友却不同意帮他打一杯水,积极泡图书馆的态度被舍友看成“装腔作势”,课下积极学习基础课知识却未曾给他带来优秀的成绩,反而遭到大学老师的质疑。
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业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压力,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外界的评价,特别是上了大学,一个人在外地,心中难免会有波动,毕竟大学不是家乡,身边的一切都很熟悉,大学的竞争很现实,稍有不慎便跟不上他人的脚步。
最近翻看了发小的博客,上面写道:“确实,要想在大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自己的玻璃心应当要敲碎,不能一直生活在舒适圈里,要大胆地跳出舒适圈。”
我想起自己的一段学习经历,便在评论区评论了他“生活的大江大河,淌过的人才不畏惧湿掉衣角,敢于收起玻璃心,你的生活才不是一淌浑水。”
我大一时,从南方小岛来到北方王城,表现并不突出,暴露着这三线城市人的懵懂无知,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多少有些畏手畏脚,生怕得罪对方,每次化学实验课手动操作时我总是最慢的,每次回答数学问题是我总是声音最小的。
我总是安分守己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尽最大能力不让同学们嘲笑。可看到外省同学们在丰富的课外生活之余还能轻轻松松地通过考试,自己满腔倾注于学业却还是挂了数学和化学两科,这时的我被现实的差距打懵了,还遭到了学霸舍友的暗示性嘲笑。
当时的我佯装着乐观,仍然是以笑容应对种种打击,可有一天晚上独自走在路灯下时,我忍不住爆发了,我真的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无论做什么都做不成,在那一个学期内我都是抑郁寡欢地学习,生活,行尸走肉般地伪装着。
在学期结束后,学生导员察觉到了我的问题,便主动找我谈心,想疏导我的心里问题,我将自己的学习进程全盘抖给了导员,导员深思了一会对我说:“小伙子,我知道你的知识面可能不让这儿的孩子们广,简单的世面也不如他们多,可你依然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呀,本不应为滴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我认为你应当改变自己面对压力的态度,因为压力无论如何都会存在,你不能排斥,相反应当努力学着去接收,去让他进入自己的舒适区,并努力突破舒适区,说的矫情点就是击碎自己的“玻璃心”,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让你走的更远。
这段话我深记至今,也正因为那次心理疏导,我不再自卑,不再畏惧各种压力,努力且聪明地化压力为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着,还是取得了相应的进步。
人生之路漫漫兮,或许有中头彩的运气,其小概率之也,此乃幸运儿;且多数于你我平平之辈,应当锲而不舍,即便天于你我苦心志,劳心苦,饿体肤,还应当扎稳脚跟,莫向重压妥协。
董卿有句语录:“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这句话的笃定折射出董卿从小在父亲严加教育下习得的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强大的隐忍抗压能力。
董卿出生在上海,从小,父母对她的希望就是能好好念书,考一个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不求出人头地,但必须得自食其力。所以爸爸从小便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稍微识点字,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还要求她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长大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培养女儿的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不落下,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有时天还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她揪起来,让她绕家门口的操场上跑一千米。爸爸还让董卿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还不许照镜子。关于照镜子,她的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这些爸爸曾带来的“童年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他的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爸爸举起酒杯向她致歉,她才明白,自己的成功其实更多地源自爸爸的教育,是爸爸让她学会了坚持、隐忍。
正因为学会了坚持、隐忍,拥有强大内心的董卿才会锲而不舍地努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电视人走向春晚的舞台,这十年,走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的扎实。
在我心中,成大器者必定是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他们吃得了苦,承受得了各方压力,他们还会积极地集结身边的压力,转换它们,形成属于自己的能量,默默地前行着,在真正要爆发之时自信的展现它们。
生活的大江大河呀,也只有淌过之人才能不畏惧湿掉衣角,大胆地踏过江河的沉积,只有真正沉浸住人性的菱角,重见光日,才会毫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