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情绪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愤怒了。
其他负面情绪,像抑郁、痛苦、焦虑、内疚等,
杀伤力虽然也大,可伤害的主要是本人,或者关心你的人。
愤怒不同,它是向外的,
直接地影响到别人,所以也最不能被别人接受。
最好干脆没有。
所以某名人写着横幅——制怒。
一般人家里也可以贴个《莫生气》歌。
愤怒伤心、伤身、伤人,
可是能不能没有愤怒呢?
别人抢了你的东西,
侵犯了你应有的权利,
侮辱你,压榨你,
你要不要愤怒呢?
你说,要是我有办法解决,我也可以不愤怒。
愤怒,只说明某种无能。
是的,愤怒是想要解决问题,又感到没有办法解决,才产生的。
愤怒,剑拔弩张,怒气冲冲,
这是一种外在看来很强大的力量。
很多时候,凭借愤怒给我们的力量,
我们做到了很多在平静状态下不敢、
没有能力做到的事。
而这就是愤怒这种情绪对我们的意义。
自卫反砍昆山龙哥的自行车车主肯定是怒了,
没有愤怒的时候,看到纹身、砍刀可能就撤了。
“辱母伤人”案的于欢肯定是怒了,
不管结果如何,有些事有所不为,
有些事必定有所为。
2、
然而愤怒仍然臭名昭著,
这样极端的情况又有多少呢?
同事、亲人、朋友,怎能这么粗暴以对?
记得曾自我宽慰地对朋友说,
我虽然脾气暴躁,但好在不记仇,过了就算了。
朋友毫不客气地怼我:
你发脾气伤人当然不记仇,
被你坏脾气伤的人记不记仇呢?
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
让我知道了要留意曾经发脾气伤过的人,
说不定别人还记着仇呢。
借此呢,也知道了不要由着情绪,
去说伤人的话,做伤人的事。
可是,我发现,小怒可忍,
大怒还是忍不住啊。
气冲脑门,仿佛要炸开一般,
五脏六腑被这股强气压挤得几欲破胸而出。
是的,整个胸腔像气球一样鼓涨,
心、肝、胆、肺,再加上胃,
再转至肠、小腹,都受到影响。
怒气伤身不说,还要受着自责和恐惧的折磨。
自己怎么就那么没素质地暴怒了呢?
完全有损形象嘛!
这下好了,把人都得罪完了,
看你以后怎么混!
承接愤怒的人当然也很生气,
这是我的错吗?我的问题吗?
对我大呼小叫也是太不尊重人了吧!
于是肾上腺素直线上升,
整个人处于自我防御、
随时准备出击状态。
这时我们都忘了,愤怒这种情绪,
是感到没有办法解决面对的问题,才产生的。
3、
我也看到了另外一种面对愤怒的方式,
初见竟有热泪盈眶的感觉。
《爸爸去哪儿》里的陈小春一贯地酷,
“凶”从节目刚开始就表现出来了,
活泼的Jasper被陈小春抱进车里后,
开心地转来转去。
陈小春上车后,立马面无表情地喊道:
“坐好,ok?先坐好。”
节目中,当Jasper获得村长的允许,
在一旁挑选李子作为自己奖品的时候,
陈小春一脸无奈地走过去,
一把托起Jasper,
扔掉了Jasper握在手中的李子。
再后来,
可怜的Jasper在后面弱弱地喊着:
“你们等我,你们等我。”
亲爹陈小春在前面健步如飞,
回头看着远处的儿子,
还一脸不耐烦地说:“Hurry up!”
我已经在等待Jasper哭鼻子了
——难道不是吗?
——很多小朋友被这么一吼,
要么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
要么直接吓得大哭,
而且你也知道啊,
春哥那张垮下来的脸是有多吓人,
气氛真的超僵,
连我这个吃瓜群众看得都有点儿慌。
然而,Jasper的回应却让人出乎意料,
他先是理智地问生气的爸爸:
“What’s wrong with u?”
(你出什么问题了?)
陈小春站在台阶反问:“ What? ”(什么?)
Jasper想起自己手里的喇叭,
气定神闲地打开开关,对爸爸说 :
“Can you stop (being) angry now?”
(你可以不生气了吗?)
用完,还不忘把开关关上。
全程淡定,思路清晰。
再看陈小春的表情,
他大概也没想到儿子会说出这句话,
本来还黑着的一张脸,
隐约抽动了两下,
憋了一会儿笑,说出一句:
“I am so sorry.”
( 《爸爸去哪儿》这部分节选自公众号“凯叔讲故事”)
应采儿和陈小春两个暴脾气的父母,
怎么没有养出胆小怕事,
或者同样暴躁的孩子呢?
4、
首先从Jasper问的第一句话,
也就是“What’s wrong with u?”
(你出什么问题了?)
可以看出,在他们家有这样的观念,
有情绪的人是遇到了问题,出了状况。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
当别人对我们愤怒的时候,
会下意识地自问一句,
“我做错什么了吗?”
这是为什么呢?明明是对方有情绪啊。
我们生长环境让我们以为,
别人的坏情绪因我们而起。
其实这只是我们从小就形成的条件反射。
最早有人对我们表达愤怒,
往往是父母和老师,
指责我们做错了什么事。
所以当有人向我们表达愤怒的时候,
我们下意识地会认为,
他是在指责我。
我们的反应
要么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手足无措;
要么是从小被指责压抑下来的愤怒,
在这一刻被激发,
出现应激状态,针锋相对。
而事实只是,
愤怒的人面临他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
想要借助愤怒的力量来解决而已。
记得我们班有个孩子,
生气得一次次推桌子泄愤,
气得流泪,吃不下饭,
我问他在生谁的气,他说不出来,
又问他是不是在生自己的气?
他点点头,气消了一半。
扪心自问一下,看起来向外的愤怒,
有多少是在不满自己的无能?
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愤怒,
首先告诉自己他并不是在指责我做得不够好,
然后看到他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无助,
问一句“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
5、
从Jasper的第二句话,
“Can you stop (being) angry now?”
(你可以不生气了吗?)
可以看出,在他们家有这样的观念,
愤怒是自己面临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不是别人犯了什么错,
需要调整的是自己。
也许自己的愤怒是由别人的行为引起,
那应该做的也是想办法解决别人的行为问题。
比如陈小春这时就可以告诉Jasper,
现在有点晚了,为了早点回去做饭、吃饭、休息,
你可以动作快点吗?
或者想一个比赛的游戏,看谁可以先回到住处,
拿到藏在那里的秘密礼物。
既可以达到Hurry up的作用,也比较愉快。
可事实是,愤怒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不会是你进行思考之后决定:
“嗯,这件事我一定要愤怒,”
然后才产生的愤怒。
我们要面对的是感到无法解决问题的挫败感。
愤怒只是好意借我们力量去解决,
却背了这么多年臭名昭著的锅。
事过境迁,自责、内疚都于事无补,
反而会使你进入另一种负面的情绪之中。
当然,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是一种惩罚,
促进反思,引以为戒。
6、
“情绪智能”这个名词的提出者
丹尼尔·戈尔曼说,
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认识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
意识到它,和自己的情绪感觉在一起,
问一问自己,让自己生气的到底是什么?
是什么让自己感到这么无力、无助?
积压在心里没能解决的到底是什么事?
此时做什么对解决问题更有帮助?
在你去感觉的时候,
膨胀的愤怒可能会让你难受,
同时又可以让你平静一点点。
当我们自问的时候,或许会发现,
让你暴跳如雷的,竟然可能不是眼前引爆你的事,
而是过去被压抑,没有去察觉的事。
当你看清了这一点,
会发现自己的愤怒竟不是因这件事而起,
这时你可以公正地回到这件事来,
找到解决之道。
当你更有力量,更有方法,内心更强大,
你也不再需要愤怒给你力量,
因为智慧可以用更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PS:生活中我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人,所以对愤怒有更多的关注。当我去问愤怒的孩子,因为什么愤怒,内心是什么感觉时,他们往往就会变得柔软,甚至流下泪来。所以尝试温柔地对待愤怒,自己的或他人的。谨以此文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