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妹今年夏天毕业,前些天上了大学最后一节课。本以为场面会火爆、会感人,会在临近尾声时怅然若失,结果事实却截然相反:学生实习的实习,备考的备考,人都没到齐;老师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干脆改上自习开始和助教聊天。她很失望,感叹学生时代就在这样毫无仪式感的过程中结束了,这才过了几天,都不记得最后和老师同学们说了些什么。
我听说了这件事,使劲回想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情景,发现也根本不记得什么动人的最后一课。幸好还有个毕业典礼,算是让我对这个纪念性时刻有些回忆(比如说大家本想抛个帽子的,但是传闻有人被学士帽的尖角砸伤了,便怏怏作罢)。
前几天整理多年前的旅行照片,发现有好几个地方是那么陌生,好像从未去过一样;回头翻看草草读过的书,也不太能记得具体的细节;甚至有时候被问起昨天吃了什么,也要回忆好一会。
难道记忆力在严重衰退?可是幼年时期的事件我也记得不少,仔细拜读的文章句子照旧能脱口而出,半年前品尝过的美食可以到现在都念念不忘那个味道。
大概差别就在于做某件事的当时,是否心怀仪式感这一点上了吧。
由于眼下的各种借口对毕业之类的重要节点敷衍了事,旅游时走马观花地赶场,因为忙碌或犯懒而胡乱吃一口饭……凑凑合合地过日子,就容易陷入失忆。莫说一年两年,就算是一周,也几乎记不起七天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像刷刷过去的时间不是自己亲身活过的一样。
有一句话流行了很多年,“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意在让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对待生活。当然了,如果一个人真的每天都在想着我活不过明天,估计要发疯。撷取这个态度倒是不会错。
有很多仪式,当时觉得占用时间,甚至无聊,但正是这些傻傻的做法成就了最美好的时刻。近来我开始有意识地给自己在鸡毛蒜皮外找点仪式感,免得把日子过得糊里糊涂。
2015年底第一次自己去唱了一次K,算是迎接新年的仪式,让我对这个跨年比任何一次都记忆深刻;4月时出去旅行就好好用心去感受、用脚步去丈量,回来后再写篇游记,与到此一游的行程相比,连回忆都美好许多;一再告诉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不在多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简单的,从认真吃饭开始做起,也是一种仪式感。
忘了在哪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只关注结果的生活是粗糙的,关注过程的生活是高级的”,当时看完之后真是感慨颇深。时间过去就是过去了,再也追不回来。为了自己的记忆力不要出现太多混沌和空白,还是认清仪式感的重要性为好,毕竟每一天都是无法和任何人交换的、只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