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又是个不得宠的二丫头,便养成了沉默寡言不合群的性格,唯有一星半点的文字能让年少贫瘠的心灵愉悦而飞翔。
喜爱读书应缘于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他是个黑黑脸庞,慈祥温和的中年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就是: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三代不读书养了一窝猪;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也激起我们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更是莫大的鞭策。那时候很难找到太多的课外读物,偶尔能得到一本破旧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或是连环画,定会翻来覆去读个N遍,一直到别人催讨时才恋恋不舍地归还。幸好老师订的《作文选刊》每期总是第一个给我一饱眼福。
我的母亲是个读书不多又严历的人,除了课本其他刊物一概不准看的。好不容易借来的书上课不敢看,回家不准看,母亲逮到必然没收或撕毁。藏书、偷看,成了我年少时绞尽脑汁的大事。那时候家里的砖房砌得都是极疏松的,年代久远风化后,轻轻抠一下就能取下一两块砖来,中间是空心的,正好可以放入一两本书,这就成了我长久的藏书宝地。吃过晚饭后,趁夜色深浓放在怀里揣回来。待夜深人静时在门上蒙块破布,遮住门缝免得透光,打着手电筒或点根蜡烛头,坐在被窝里偷偷地看着笑着,有时看得太入神,一不小心就被烛火烧焦额头上的一小撮黄毛,所幸还未曾引燃过被子帐子等,酿成火灾。从此墙上的这块地方,就成了我的秘密书柜,一本本闲书借进还出,成了我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父亲是个武侠迷,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小说悉数借阅。每天中午母亲去房里午睡,父亲靠在躺椅上,翻上几页武侠小说,便会睡熟,我就轻轻地抽出他手上的书,快速地翻看着,待父亲每天快醒的时候赶紧把书塞回他手上。就这样偷偷看完了九十年代初风糜的所有武侠小说。
随着年龄增长,内心对书的渴望更是强烈,却从不敢开口说买上半本一本书的。我弟弟只比我低一届,他贪玩人缘好,只是不爱读书惧怕写作文,他总是借书回来给我,作为交换,我便帮他写作文。还有一个渠道就是老师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很多没收来的书,我常常借着送作业的机会顺手牵羊几本,看完再偷偷还回去。借故中学时代我看了大量的琼瑶小说,今古传奇,故事会等杂书,幸运的话偶尔还会碰上几本名家之作。无论是繁体文言的还是缺页少章的,我都是饥不择食看得津津有味。这些书刊杂志为我打开了一个奇异的世界,滋养了贫寒而孤寂的少年时光。为此我的作文总是范文,语文也是极好的,中考语文成绩是全县第一,这也是我过去岁月里最辉煌的一笔了。
后来我离开家去外地求学,学校里每月发一小笔助学金,加上父母给的一点生活费,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去买我想看的书了。北方的生活标准很低,只想吃饱很简单,我早晚都吃最便宜的馒头,唯有中午打半份蔬菜。除了生活必需品,省下的钱都换成了书。最爱逛的就是那个城市里的旧书摊,我徜徉在中外世界名著里,别的女孩子床铺上摆的是各样饰品,我堆的是搜罗到的旧书。宿舍歇灯早,我睡在上铺,就着走㾿上的灯投进来的微弱光线,趴在床头看小说,常常是彻夜无眠。那时候的我仿佛是个饕餮之徒,一头扑进书籍的大饭馆里,贪婪无比、囫囵吞枣地吞食着天南地北的珍馐美味。几年后就这样带着一大箱的书、一幅近视眼镜和严重的颈椎病,去单位报道上班了。
记得我少女时代所深爱的作家三毛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这也许也是有些朋友谬赞过我"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优雅温婉,必出身于名门望族之家"。其实我只是个出身于贫寒之家、小门小户的丫头,为了生存,而努力生活在柴米油盐、烟火人间,深以为"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字里行间自有赏不尽的山水写不完的诗意。
而今我的女儿也已长成豆蔻少女,他们这代人更迷恋于电子媒介,刷QQ、微博,常常占据了他们大量美好的时光。信息爆炸的年代,娱乐新闻刷屏的时代,令他们沉迷而浮躁。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在微信聊天与手机碎片化阅读上,我不也同样沉溺其中迷失了自我吗?
诚如毕淑敏所言: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祈愿我的女儿也能浸染书香,成长为一个优雅而坚强的女子。
那些年凿壁借来的旧时光,连同旧书,已然远去。从今往后从我做起,做一个安静的读书的女子,亦愿普天下的父母亲,都能做孩子的榜样,用书香墨香熏染陋室,在俗世中沉淀浮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