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区有个项目卖得火热,形态为一层四户的多层产品。为拔高项目调性和社区的纯粹性,开发商打着低密纯洋房社区的概念,利用产品的高得房率、大采光面、低总价、高性价比的优势,跑赢市场。
而此类产品的热销并非个案,在高职城、空港工业园、鹿角等城市远郊板块,同类产品的销售量价也相对领先,这与仍处于回暖态势的重庆楼市形成鲜明对比。
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该类产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花园洋房,而是在广义洋房基础上进行减配,以洋房的形态、小高层的平面,衍生出一种新产品。
我们暂且不谈项目区位和品质,单纯从产品来看,为何它能在逆市中一骑绝尘,脱颖而出?
城市高质量发展、提高居住品质的必然趋势。重庆特色的地形地貌,房地产开发难度较大,加之早期土地出让容积率较高,城市依山而建且多为塔楼建筑,形成了高低错落的特色风景线,但市民居住品质感普遍偏低。近年来,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高标准支撑和引导城市建设,政府从供应端控制出让土地容积率,容积率普遍在1.5-2.0,同时进行建筑限高。受此影响,新入市项目多为洋房社区,而高层产品供应量迅速缩减。
市场供求错配下的“阶段性“产物。当前重庆以刚需置业为绝对主力的城市基本面尚未改变,导致市场供求出现错配,购房刚性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选择面十分有限。而洋房产品供应过剩,因置业门槛较高,客户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多项目滞销。在此市场背景下,开发商打破传统布局思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通过打造洋楼产品,控制面积段从而达到控总价的目的,形成区域内与洋房产品的错位竞争,推动产品热销。
优于高层产品的得房率和功能性,低于传统洋房的置业门槛,客户接受度极高。
产品主力面积段多为75-95㎡,购房门槛控制在100万元左右,置业门槛较低;
得房率普遍在87%以上,建面单价相同的前提下,产品套内单价相对传统洋房更低;
产品功能性强,95-99㎡四房两卫,83㎡三房两卫等产品,功能性强,性价比高;
降维竞争高层市场,摆脱市场竞争红海,通过控制成本,加快产品流速从而缩短项目销售周期的策略,房企亦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迎合市场,高流速快周转提升项目内部收益率;
相比传统洋房,建安单方成本更低,控制开发成本;
得益于其高得房率的优势,建面单价实现度较高;
但是,从产品创新、行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洋楼更像是特殊市场背景下的“速成”产品。正如当下一哄而起的“地摊经济”,以倒退的商业模式作为短期刺激市场的 “救急”手段。
政府降低出让土地容积率并控制限高的初衷是市场需求与城市品质的方向性引导, 以洋房、别墅的业态,提高居住品质,改善城市品位。但受当前重庆市场整体购买力有限且置业结构偏刚需的影响,改善市场客户容量有限,而高层产品则供不应求。房企被迫将洋房高层化以满足项目经营需求,市民的居住品质提升缓慢,城市风貌则多了洋楼甚至达到8FT6/T8的矮胖墩子。
对房企而言,何尝不想通过打造高品质的项目赢得市场口碑,但投资规划的蓝图往往在项目成本、收益测算、市场预期的现实压力下,不断调整,降低身价迎合市场,最终迫不得已妥协打造洋楼产品。虽然该产品入市也能实现较高的销售价格,但在楼面地价日益走高的背景下,土地价值被轻易稀释,为了项目收益的苟且,而放弃了对作品的初衷与坚持。
对购房者而言,一切也并非完美。花园洋房诞生之初,更多的是代表一种西式生活理念,相比别墅的豪气,选择花园洋房的客群,多是物质丰裕、审美要求较高的中产新贵。
而洋楼产品对标客群以刚需群体为主,支付能力相对一般,在传统洋房产品门槛较高且高层项目供应较少的背景下,选择范围有限,部分客户选择该类面积较小、总价相对较低的洋楼产品以满足其置业的刚性需求。
虽然总价控制,但付出洋房产品的单价却无法真正享受其对应的洋房品质。与其说该洋楼产品是洋房产品的es系列,不如称其为高层中户的pro版本,连洋房最基本的南北通透都做不到,单面采光通透性反倒如高层中户。就连引以为傲的大采光面,也是开发商在营销层面的有意引导,用以规避在此类产品中由于一字型的动线设计而浪费的过道空间。以洋房之名营销包装造成一种消费阶层跃升的假象,既满足了刚性需求又满足了虚荣心,房企与购房者的各自将就造就了当前市场上的“洋楼爆品”。
表象上是产品的升级与创新,精准匹配市场需求赢得热销,但实则是业态的拼合与减配,产品的研发依然在“吃老本”,是开发商典型的“权宜之计”。妥协和折中能赢得暂时的热销,变通救急的捷径无法走成大道,品质和进化永远依赖各方的磨砺和坚持。
沿街为市,八方客来,好不热闹;但本微利薄,经营者只能在底层残喘,客尽人散之后,只剩一地狼藉。地摊经济的烟火气支持不了市场的繁荣,应运而生的洋楼热销过后,这些建筑能否真正实现对业主的承诺?能否成为一个业界的品牌?能否影响一个城市的风景与气质?众人忙于为自己在风雪中抱薪的时候,谁来守围业界的炉火?谁来守望一座城市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