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四个年级组的语文质量分析,这是期中检测后的诊断,更是后续调整和改进教学的学情依据。
在听老师们分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共性问题有:学习习惯差,从书写、读题审题中表现明显,字迹不工整,做题马虎出错。学习基础弱,从字词的情境填写、古诗文的填空体现得突出。阅读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课内阅读丢分也不少,课外阅读失分更多,抓不住阅读材料的中心和重点,缺少理解和概括能力。习作质量低,表现为围绕主题写事或人的语言单调,写作方法运用不灵活,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标点不正确使用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得寻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训练,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因为主要的学习活动发生在课堂。老师严格要求,规范训练,反馈评价,定然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握笔姿势、笔顺笔画、书写工整等,也包括课堂的认真倾听,积极有序发言等,没有课堂好习惯做基础,课堂效率难以保证,学习的基础从何谈起。学习基础薄弱,因为识字少且字词在语境中不能灵活运用,需要老师多种方式加强识字教学,组词造句帮学生明白其意。阅读能力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有量的积累和方法引导,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前到课中课后,需要全过程强化读的训练,且关注读的质量,即能否解决读后输出的准确性问题,同时家庭也需助力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每日坚持二十分钟的阅读打卡。低年级大声朗读。习作训练从短小的写话日记开始到片段练习,定期练笔,学以致用,达到文通句顺地写出真情实感。总之,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的基本路径,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可以说字词是语文大厦的砖石,阅读是地基,习作是框架,好习惯是粘合剂,只有统筹兼顾才能久久为功,构筑的不只是语文能力的高地,也是人格的提升。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更是有温度的。
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哪些方法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比知识更核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