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主要的几个主要灾害有:
1.走水,避讳语。指失火。
2.地动,指地震。
3.饥馑,指饥荒
4.瘟症,指瘟疫
5.大雨雹,大雨风,指雹、霜冻和风灾
6.鼠患。
7.霪雨,在宋元明三代很少有记载,但到了清代,却出现16次。它是一种久雨不晴,给农作物造成致命损害乃至使民房倒塌的自然灾害。
今天,我们主要谈和饥荒有关的蝗虫
一、蝗虫是什么🤔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吃什么?
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蔬菜,也喜食玉米、小麦、高梁、谷子、水稻、高梁、大麦等农作物,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虾须草、海蓬子及一些蒿类植物。
蝗虫为什么这么厉害?
蝗虫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生物,一只蝗虫不足为惧,但是一群甚至是成千上万、成亿的蝗虫攻击力却不能小觑。蝗虫一般有2种形态:散居型和聚集型。散居型的蝗虫一般为绿色,长相可怕,不具备较大攻击性,而且移动距离相对来说比较短。一旦蝗虫有散居型变成群居型蝗虫,颜色会发生改变,绿色变为黑色,而且破坏力、攻击力都比较强(科学家指出:散居型变成聚居型原因:蝗虫腿部有个感应器,当蝗虫越来越挤,它的腿部收到摩擦后可以开始变异变身,颜色开始变化,性格开始变化,绿色蝗虫就像是个小家碧玉、温润可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黑色蝗虫就像是个母夜叉、饿死鬼投胎,在家待不住脚,日行150公里,性格暴躁,食量大增,因为蝗虫主要是直肠,所以它一天可以吃本身重量2倍的食物。聚集型蝗虫攻击性比较强,它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苯乙腈的物质,当收到天敌袭击的时候,会转化成氢氰酸,而这种物质是有剧毒的,一般来说很多鸟类都不会去攻击这种群居型的蝗虫🦗
相关报道:
第一篇:1km²蝗虫一天吃掉3.5万人口粮,东非蝗灾迁入我国不大可能
正文:东非正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害,波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三国境内的沙漠蝗虫数量已达约3600亿只,蝗虫群的规模及其破坏性 “与我们以前所见的任何情况都不同。”
巴基斯坦也遭遇了自1993年来最严重蝗灾。当地时间1月31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联合国粮农组织还警告称,此次蝗灾波及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带来人道主义危机。不过,专家表示,蝗群迁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
2020年1月29日,肯尼亚姆温吉北部,农民试图吓跑农场里的蝗虫。新华社 图
一平方公里蝗群每天进食量与3.5万人相当
据媒体报道,此前,2019年年中,也门等地已经出现大量沙漠蝗虫,粮农组织就曾对东非地区发布警告。
到了去年12月,新的蝗群又在东非出现,其后便在肯尼亚等国摧毁了数万公顷农田,加重了当地的粮食危机。
肯尼亚政府在声明中写道,蝗虫正在“极其危险地增加”,在该国东北部,仅仅一个蝗虫群就长60公里,宽40公里。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蝗灾已入侵肯尼亚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共14个县。2月9日,有报道称,沙漠蝗虫已抵达乌干达东北部地区和坦桑尼亚北部靠近乞力马扎罗山的地区。沙漠蝗虫在红海沿岸两侧继续以高于正常水平的速度繁殖,目前已有蝗虫进入沙特、苏丹等地,并继续迁移。
据报道,东非地区此前已有超过2000万人因干旱、洪水等灾害面临粮食危机,蝗灾无疑将使局势进一步恶化。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在一天内的进食量与3.5万人一样多。
“它们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因为这种蝗虫的体积很大,且数量多达10亿,仅需要6-8小时,就能吃光一个牧场。”肯尼亚农业部一位官员介绍。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还表示,蝗虫大军平均每日可移动150公里,如不进行阻止将会持续制造灾祸直到六月,届时蝗虫数量将再增长500倍。媒体报道显示,一些蝗群已经开始在东非地区产卵,将在2月初孵化,预计4月初形成新的蝗群。
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1月发布的不同形态蝗虫分布图
巴基斯坦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不仅在东非地区,自去年6月以来,大量沙漠蝗群持续在亚洲西南地区的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出没、繁殖。公开报道显示,自伊朗迁移而来的蝗虫以及本地蝗虫使得巴基斯坦全境深受其扰,当地时间1月31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抗击蝗灾,这也是该国自1993年来受到的最严重蝗灾。
据印度媒体报道,蝗虫大军已越过印巴边界,入侵印度拉贾斯坦和古吉拉特两邦,37万公顷农田受扰,损失超百亿卢比,并且蝗虫仍在移动之中。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伊朗南部沿海的暴雨将使蝗虫产卵,为两代蝗虫的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到2020年春季,这些虫卵可能孵化成为新的蝗群。届时,在蝗虫不断迁移的过程中,东非、红海地区和西亚国家可能面临大规模蝗灾,各国必须做好抗灾准备。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沙漠蝗灾趋势图
气候异常催生东非蝗灾
蝗灾由来已久,古时与水灾、旱灾并称人类三大自然灾害,蝗灾发生之时,庄稼尽毁、赤地千里,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据悉,蝗灾的发生多与干旱气候有关。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学者吴瑞芬在研究蝗灾发生的气象成因时指出,侵扰我国的东亚飞蝗最适宜发育温度在28°-34°间,干旱时的高气温能促使蝗蝻生长发育,蝗蝻成活率变高,增强成虫的繁殖力,而较少的降水也有利于蝗虫的发育,蝗虫在土壤含水量为 18%~ 22%时孵化率最高。另外含水量低且坚硬的土壤非常有利于蝗虫的大量产卵,干旱时裸露的河床以及土地为它们提供适宜的产卵场所。
但是,降水对蝗虫的影响会因地区和种类而有所差异,就本次北非、中东等地广泛出现的沙漠蝗而言,国外学者Peter Stiling研究发现,降水的增多会使沙漠蝗成灾的可能性变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本次蝗灾发生归咎为气候异常。基思·克雷斯曼认为,蝗灾的形成与热带旋风引起的极端天气有关,2019年是东非地区较为潮湿的一年,产生多次强降雨天气。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龙告诉记者,降水有利于沙漠蝗虫卵的孵化整齐,同期孵化的蝗虫很容易形成群居型状态;其次降水会促进植被的长势,为孵化后的蝗虫生长和存活提供充足的食物,从而利于形成大的蝗虫种群。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受去年12月飓风“Pawan”的影响,肯尼亚等国的降水条件将有利于蝗卵的发育,另外近期伊朗与印度沿岸的降雨天气也将为迁移而来的蝗虫提供更好的繁殖条件,从而使蝗灾进一步波及更广阔的地区。
据了解,关于蝗灾的防治,国际社会普遍提倡可持续治理或者预防性治理。在治理中要针对蝗虫的特性加强监测,对蝗灾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爆发程度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优先采用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当前东非地区爆发大规模蝗灾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便是该地区长期社会动荡,无能力顾及蝗灾发生的监测和防治。
专家:蝗群迁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
南都记者从张龙教授处得知,此次东非蝗灾迁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张华认为,很大部分的沙漠蝗成虫已经在巴基斯坦等国开始降落产卵,产卵后的蝗虫迁飞能力将会显著下降,另外受限于我国与巴、印接壤地区的地形,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介绍,蝗虫本是一种独居动物,它们不喜欢群居生活,有的时候甚至会主动躲避同类,但是在蝗虫总数不断增加并且高密度聚集时,它们就会改变生活习性,开始同步运动。张龙称,蝗虫的聚集的根本原因是蝗虫种群密度问题,因此及时有效的降低蝗虫种群密度便是预防蝗灾最为关键的方法。
据悉,近十余年来我国未发生大规模的蝗虫灾害。张龙解释,我国从中央到主要蝗虫灾害发生省份都设立了蝗虫防治指挥部,在蝗灾的主要发生区域设立了蝗虫防治站,配备了先进的监测预警、防治设施和设备,建立了十分完善的防治组织体系,能够保障蝗虫不大规模迁飞扩散。
张龙还称,近年来我国蝗虫监测预警技术和防治技术不断改进与提高,目前我国蝗虫防治技术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依然没有完全从蝗灾的阴影当中解脱出来。“如果你去内蒙古、新疆就会看到每年草原上都发生很严重的蝗灾;在黄河的出海口,在滨海的荒地上,蝗虫也会经常造成灾害。”
康乐认为,没有必要把蝗虫赶尽杀绝。在他看来,人类过度使用杀虫剂虽然把蝗灾控制住了,但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这些昆虫本身就是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一分子。
采写:实习生韩佳良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第二篇博文:博主南江何佳团队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