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并不代表过去,只是过去的一部分。
历史是从过去的素材中,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或论证目的等拣选出来的证据材料,经过分类、过滤、加工、组合、修辞、阐释等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
所以,历史好象是事实性命题,实际上往往是规范性命题,或者说是以事实性命题面目出现的规范性命题。
我们总是期待历史客观、公正、中立、超然,但有时最初的原始材料可能就是受到污染的。诚如我们继承了国民党对北洋政府不公正的评价历史一样,而北洋政府在后人独断的叙述语境中,也没有办法从棺材里爬出来争辩。
历史有时是有权力者讲的一个故事,是有证据证明的真实的谎言。
纵观民国历史:
什么样的证据或数据证明当时的政府是腐败的?公职人员中多大的占比是腐败?
政府的腐败与贫富差距有因果关系吗?
贫穷是制度造成的吗?制度是造成贫穷的唯一因素吗?
贫穷能被消灭吗?贫穷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吗?社会财富不进行二八分化集中,社会能进步吗?
是不是社会财富均等化,社会就能演进到最优?
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经济基础到底能不能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中国在近代史进程中,受到苏联、日本、美国怎么样的影响?今天的中国到底是国民的选择还是国外势力的此消彼长?
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特别重视历史,而有些国家不重视?为什么有些国家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