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心理现象——当你不想做某事的时候,你可以找到一万种理由不去做,而当你想做某事的时候,什么理由也阻挡不了你,你会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反复地切换。就比如对待自己现在的课题,当别人质疑课题的出发点,当课题进展不顺利时,就会所谓“理性”地思考,这个课题没有项目支持,和实验室研究方向不吻合,没有强大的团队,导师指导也有限,这么做下去是很难出成果的,还是换课题吧。当别人赞赏课题的意义,当课题进展顺利时,又会充满了意义感,觉得老子一定要把这个课题做好!
所以有时候自己会非常地矛盾,分不清如果自己放弃了现在的课题,究竟是向困难妥协了,还是理智地做了正确的选择!中间的分界线在哪儿呢?记得五月份和同届的同学们视频,当我说博士想要换课题的时候,大家的反应是出奇一致地支持,理由其实还是那些——实验室没有积累,课题难度过大,没有团队支持。总不能又觉得这是因为大家见识都短浅吧?我自己心中其实也是有判断的,我确实想换,但是确实也想将目前的项目做出一定的成果之后再换。也就是说,换课题是一定的,但我想在做完ICRA和TMEC这两篇文章之后再换。
读博的出路的问题?从网上去看那些是否读博的帖子,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将专业的不同考虑进去,一个计算机的博士和一个生物学博士出路肯定会有不同的,因为其学科的科研与产业的联系紧密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科研和产业紧密相连的学科,“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技术梦并挣大钱,读博士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读博的出路,很明显两个大的分途——与科研相关和与科研无关。与科研相关的,去当老师,去研究所,去公司做研发;与科研无关的,去选调,去公司做管理等。
20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