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的发展也依赖于人的发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小老师训练营”活动为例,通过梯队式建设、链条式培养,关注学生的长程性发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领导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对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领导力 ; 梯队式; 建设; 链条式; 培养
领导力(Leadership)这个词汇于19世纪中期出现,此后,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表达和定义。在习惯上,人们把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通过一系列行为的组合,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1] 而日常学习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则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的发展。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注重教育的长程性,我在班级开展了“小老师训练营”活动,以引领班级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与问题
我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得知乡下孩子小学毕业的走向大致分这样几个渠道:一、经济条件不错且重视教育的家长,会在城里买房陪读,孩子升入中学时便转学去了城里;二、经济条件可以但无人陪读的孩子升入中学时转入私立学校(又称贵族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均优于公立学校);三、少量学生会随父母转入其打工所在城市入学;四、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的孩子只能选择就近进入公立学校。像我所在的学校,生源大都属于第四种情况,所以,学生基本属于成绩较差的行列。就拿我们班为例,分班时实际入班34人,小学毕业时语文、数学都是百分试卷,语文成绩统计如下:90分以上1人;80-89分13人;70-79分10人;60-69分5人;60分以下5人。数学成绩统计如下:90分以上4人;80-89分6人;70-79分5人;60-69分6人;50-59分3人;50分以下10人。英语成绩更是糟糕!有三分之一以上成绩是个位数。我班现在实有41人,其中有7人来自外乡镇或返乡就学儿童,成绩也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基础,再加上进入中学后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初中三年之后,想让孩子继续升学,显然困难重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基础太差,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尤其到八年级之后,一个四十人的班级,能坚持学习的人几乎不到一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起始年级,我们必须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缩小差距,努力补差补缺,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但老师的精力有限,所以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我们通过“小老师训练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内在的潜力、热情和信心,积极发挥影响,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素质。
二、对策与方法
梯队式建设 为了让每个孩子的能力获得最大发展,也为了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孩子,我釆用梯队建设的方式。根据班级人数和现有状况,我把学生分为三个梯队,六个小组,每个梯队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七人。第一梯队分为男女两组,彼此为pk目标,且综合成绩与表达能力优于其他两队,是班级里的榜样。第二梯队成员综合水平仅次于第一梯队,他们是班级的有生力量;第三梯队是班级里的学困生,是我们的重点帮扶对象。
链条式培养 说起“手拉手”“一帮一”活动,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固有模式的一帮一,往往是优帮差,而忽略了中等生的发展,且学困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在十多年的摸索中,我不断完善“手拉手”模式,从而找到链条式的培养模式。以我们班级为例:我们班41人,分三个梯队,六个小组。优秀的学生在第一梯队,分别是7个男生,7个女生,定为男女生Pk组, 比如做练习或试题时,先做完先找老师要答案,自己批改、订正,不懂的题随时请教老师,自己认为自己完全懂了,再找老师抽查。抽查过关后,第一梯队小老师可以给第二梯队同学讲解;第二梯队同学转而变成小老师给第三梯队讲解;第三梯队再由第一梯队抽查,把抽到的题再讲给第一梯队小老师听,以检查学习效果,第三梯队同学也成了小老师。这样就形成一个“一对一”的链条式回环讲解圈,让优秀生发光发热,通过做、讲训练自己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中等生也有用武之地,找到自信;学困生无法偷懒,缩小差距。并且无论学优生还是中等生、学困生,都有表达的锻炼机会。我们常说要给人一碗水,必须要有一桶水。讲解的前提是理解,就有效屏蔽了死记硬背、不思考的弊端。同时,这样梯队型链条式的分组与讲解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也会越学越有劲,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又提升了自身价值,同时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当小老师们合作学习的时候,我是快乐的,学生也是快乐的。
三、积极性的调动
第一次开展活动时,我没有组织分组,只是在一次讲完练习题后,询问班上还有哪些同学没有听懂,当时有四个同学举了手。接着我又询问哪些同学愿意帮助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又有四个热心的同学举起了手。在他们一对一辅导之后,我又让四个小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分享,小老师们感到了这样的讲解不仅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收获了友谊,于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小老师行列。但班上的学困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做学习的主人呢?经过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最终形成了“梯队式建设,链条式培养”的“小老师训练营”模式。由于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小老师”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收获友谊,于助人为乐中找到了幸福感,再加之我把小老师风釆制作成美篇,发在家校群,小老师们又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可,所以小老师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
四、发展与评价
(一)、个人自评:开学近两个月了,前一个月我们的活动处于磨合期,这个月“小老师训练营”已开课三次,从小老师的自评,所教学生的评价及我的抽查结果来看,效果不错。第一梯队的学生积极发挥了领导力的作用,而且目前“小老师训练营”已由英语课延伸到了数学课,学生已由被动渐渐变为主动。只是班上还有7个学困生因各种原因,完成任务时总是滞后一些。目前的评价机制还不健全,活动也在开展中逐步完善。但从学生的生命状态来看,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促进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的发展。
(二)、感受与反馈
1、学生的感受与变化:
“小老师训练营”活动开展几次之后,我让同学们在“凝视天天练”上写下感想时,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作文也不再空洞无物了。小老师许婧然写道:“在当小老师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过了一把瘾,更是在其中学到了很多。我现在发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好了很多,不像以前讲话一样没头没脑了。我学会的知识在讲解中得到了巩固,不会的知识在讲解中也明白了。更重要的是,我还和很多同学成了好朋友。我希望这项活动能陪伴我走完初中。”而小老师王信宇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样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用学生的想法来交流与探讨,摆脱了枯燥乏味与死记硬背。既帮助了同学,又让讲述者自身得到更好的提升。小老师陈滢说心动不如行动。只有不断地付诸行动,才能改变我们自己。小老师李阳阳通过自己的体验发出了“当老师真辛苦!”的感叹。也有个别同学反映自己小组的同学不认真听课,浪费了时间的。第二梯队的王文杰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这次听和讲的时候,觉得听与讲都不容易。当你不认真听别人讲的时候,别人要一次又一次的讲;当你给别人讲时,你不认真,别人又听不懂。我在讲题时想到老师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听老师上课时不要再走神了,不要不听课,不要坐在下面抠手指头玩了。”小老师张家振写道:“通过当小老师活动,我得到的启示是:做事要耐下性子,多沟通,多合作。只要与伙伴一起探究,就没有难倒我们的题目。”……
2、家长的感受与意见:
当我把孩子们当小老师的照片做成美篇发在班级微信群里的时候,张家振爸爸说:“互相探讨,一起学习,真是好极了,又可以提高大家的凝聚力,满满的正能量!”王信宇妈妈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张俊杰妈妈说:“互相学习探讨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给老师们和孩子们大大的一个赞[强]。”很多家长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并且希望这项活动可以坚持下去并延伸到其他学科。
五、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小老师训练营”的活动中,尤其要注意第一梯队人员的选择,他们一定是做事认真、负责任、有担当的人,要让他们意识到他所带团队人员的发展与他这个小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是团队的脊梁!
六、展望未来
我不知道在乡村班主任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考验在等待着我们,我也不知道孩子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我更不知道这群可爱又淘气的宝贝们以后的人生之道是否真的一帆风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未来怎样,我已尽我所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我无愧我心!我更相信:天道酬勤。做总比不做更有希望!
看着孩子们自信的笑脸,听着他们细致而又耐心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自信而又快乐地走向他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