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释
1、什么是“中心化”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结构洞"。简单的说,当你想要联系到A,但是必须要通过B,这样B就是一个结构洞,而B可能因此而谋利或者产生竞争优势。
"中心化"可以简单的与"结构洞"画上等号。"结构洞"带来的是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中含有信息不对等、信息流操控等等,这也是"中心化"设计在社交网络中的具体表现。
2、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即减少因为"中心化"带来的巨大竞争优势。"去中心化”不代表没有中心,只是将中心从“人”这种不可控的因素中外移至可控并且中立的因素中,这样之前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存在。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去中心化”是一个“降权”的操作,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可控性更好。经过这样操作后的整个网络形态会成为一个“细胞组织”,他们互相很难受到影响,因而更加稳定,但同时面临了新鲜空气进入困难的问题。
二、对比
为了更加清晰的区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张表直观的感受下:
对比维度 | 中心化(Centralization) |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
---|---|---|
本质 | 集权 | 分权 |
模式 | 无数个个体根据某个点的命令(信号)或根据整体环境来做出步调一致的反应,强调的是个体的服从性 | 无数个个根据内部规则以及所处的局部环境状况而各自做出反应,这里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治性 |
举例 | 门户网站 | blog、UGC、社交媒体等 |
类比1 | 我说你听的广播模式 | 人人有个小喇叭的广场模式 |
类比2 | 几个经过认证的嘉宾在讲话,所有其他人在听(上课) | 每个人都可以讲话,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听或者讲(英语角) |
互联网放大了人性,让人以一个人的方式面对整个人类,信息的产生、存储、转发等都是以人为单位,网络让信息得以流通。
Paul Baran在1962年写的一篇文章《On Distributed Communiction Networks》中提出了Packet Switched的概念,并直观的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连结状态。
“中心化”是绝对的,“去中心化”是相对的。“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演变的过程是由树到图的过程。
结合上面的三张图,Baran认为,网络的组成结构包括两种状态:中心化和分布式,而去中心化则是两种组成的中间过渡态。
三、优缺点
1、“去中心化”的优点
可适应性
就像人的脑袋一样,部分区域失效(像失忆和失语),但不影响脑袋的整体运行,部分不影响整体。可进化性
像DNA、电脑系统一样可以不断升级。无限性
这是一套并行运行系统,所以会有冗余部分,它可以自我延伸性和自动繁衍并且永无止境。有点像金融领域的“财富创造更多创富”。弥补性
俗话说聚沙成塔、集少成多,它的无规则组合会产生无数的可能性,同时又不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只有关联性,就算个体的缺陷和不足也不会导致整体的不足,反而又可能产生新颖和多彩。
2、“去中心化”的缺点
并非最优
因为冗余又没中央控制,有时效率是低下的,资源分配是混乱的。不可控制
没有绝对领导和权威,所带来的后果就像放出去的羊,或走丢,或被狼吃掉。不可预测
微博上的一个小事件,可能通过这种网状传播,效应被无限扩大,成了流行或热点事件。不可知
佛家说因果轮回,比如A导致B,B又影响A。而分布式的去中心化是一种横向因果关系,A影响其它,其它影响A,一切像网一像散开来传播和影响,难以分辨。重启效应差
点火系统很好,但机械的预热时间很长,并且要有足够的影响力和传播率。每个节点必须找回到自己的所在位置,各就各位才行。
四、延伸总结
- 去中心化不能独立在,需要很多机制(诸如好友机制)的配合才可以。
- Apple依然是中心化,但是需要很强的leading能力。如果有实力,可以尝试中心化路线。
- 世界是平的,对于屌丝级产品,社群可能是更适合自己的款。
- 群组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将中心移动到每一个内容和主题中,而每一个群组都有维护者,当出现不符合群组核心利益的内容时会被清除。
- 一个良好社交网络,最小组成细胞应该是群组,而不是个人。同时,需要控制个人权利的扩大化。
- 两种方式没有谁对谁错。
- 产品野蛮生长时期,去中心化,规范化后,走中心化。关键是看问题的粒度,社会上人人平等未必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