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有些许感悟。作者先是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进行反思,从而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叙述: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这时,一名学生开始捣乱(发出怪声、下位乱跑、扰乱其他同学),任课老师试图制止他,可这名学生反而变本加厉。为了课堂教学能够继续,老师只好把他扭送到班主任面前。被班主任狠狠训斥了一顿,他不但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怒吼:“不要把我惹急了!”(说实话,学生的这种“挑衅”真的是在挑战老师的极限,任凭谁,此时也会变得不理智、不冷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的做法便是请家长了,这位老师也不例外。)遏制住心中的怒火,和家长轮番“攻击”,最终,学生为了自保而选择妥协。
疑惑:为什么老师合理的要求,会引起学生如此强烈的反抗?
反思:原来,同样的一件事,由于师生之间以不同的视角思考,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在这次冲突中,我的视角是要求学生上课不要搞小动作,认真听课。而学生的视角是:他自认为无聊、难以理解的课,让他不舒服,让他难受,所以他要反抗。 看,因为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认知世界里给学生提要求,却从没有站在学生视角思考问题。如果我提出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要求,而不是给他更多的压力,或是不带批判性指责,或许我们的关系会变得和谐。在与学生成长过程中,我要划清哪些问题是属于学生的,哪些问题是属于教师的。属于学生的问题,要站在他的视角,以他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为自己负责任。如果是我的问题,我要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泄情绪,当我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我就不会愤怒、生气、焦虑等。
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教练父母》这本书中提到的“猴子归属问题”,他们相似的地方。
当父母能经常带着全然的欣赏来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很多所谓的“猴子”就不会产生了,即便是在有猴区,都会因为这份全然的欣赏接纳而进入无猴区。
我想,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去思考,说不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