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某些水到渠成的缘起
这本书很早就买了,但是买了没有看。我知道是需要看的,但是总感觉这是一部沉重的书,要在自己心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慢慢的看。
五月以后就很想看书,但是没有去买书,总觉得自己家里还有很多书必须要看掉。于是终于把这本大部头书找出来了。以前看书总是断断续续、零零碎碎看一点,忘一点,或者买一本看一半,或者只是买来放着,根本没看。
究其原因主要是太贪婪吧。就好比一座高山,是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我也知道爬上去一定是好的,就想一步跨上。但是每每望着那个目标,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跨不上去,于是慢慢放弃了。
但是,现在反而观之,一座高山,你必须从眼前的一个小台阶开始走,这些小台阶可能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但是,当你还没有能力登上高山的时候,这些小台阶比山顶更重要,你必须一步一步的从这些小台阶上跨过去。
目前,我找到了这些小台阶,正在一步一步的跨,然后突然跨着跨着就感觉有能力登那座高山了。对以前觉得沉重的、遥远的中国文化课就有了兴趣,觉得突然有心思静下来学了。
02
今天看了自序和总目提纲,这两个部分是这本书的总纲。
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2019年编撰的,是作为博士生的课程,向全社会公开讲说的。
作者把这本书定义为,穿越几个文化峡谷的见证。
第1个峡谷是把博士生的课程向公开讲授,是有难度的,因为按作者所言,一边是最难考的学业,一边是最辽阔的山河。
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觉得就是要把最深奥的,最沉重的文化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人吸收,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必须穿越的一个艰难峡谷;
第2个峡谷就是觉得,既然是博士课程,不应该是那种常规性的教育化的教学,而是应该由导师自己的最新的文化研究成果。让普通的听者都接受,而又不失学术深度,要能做好,这也是一个需要穿越的峡谷。
第3个峡谷,必须涉及中国文化史上的多数的经典文本,对这些经典文本,把它翻译成现代的美文。既要有通俗性,又要有文学性。
第4个峡谷就是作为博士生导师,必须有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亲身感受。不是从著作到著作,而是从自己对文化遗址的一些实地考察,体验和总结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作者的4个峡谷对我们来说,是接受的峡谷,对他的来说呢,是从深奥,再到浅显又不失文学,也是美学的一种挑战。
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是穿过峡谷,在开阔的平原上相会。
这本书最后的结果是有5000万次的人在收听。有那么多人安静的听他讲最古老的故事,最深奥的文本,最混乱的线索,最踉跄的脚步,整整一年不离不弃。
他当初担忧的学术沟坎,他们全部跟着他跨过去了,他最担心的历史沼泽,他们也跟着他走了出来。
作者说要以大安静穿越大峡谷,他做到了。
我希望我也能做到,静下心来,穿越文化的大峡谷。
第2部分是对书中5个单元的介绍
第1个单元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让全部课程有了守门神;
第2个单元,铺展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但它又不是普通教科书式的中国文化史。是以心代史,来激活历史,来调动起读者的心灵大感觉。让冰冷的史记渗透出跨越时空的爱恨情仇。
从立足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从奠定世界身份,到达到世界顶峰,再到下行和衰落。我们站在历史进程的一个原点,眺望、聆听古老而神秘的歌声,在濒临灭亡的最后时刻,踉跄站立,认识自己。
我觉得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这种宏观的角度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也必须培养这种历史观,让自己的文字更有存在和价值感、更有坐标感。。
第3单元是寻求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儒家,佛家,道家。
儒家以君子之道为核心,佛家以心经为主导,以空和度为基准,逐渐集中到禅宗。
道家有老庄路线和道教路线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是重点,后者主要强调天人合一,非常契合未来思维。
一直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知半解,也希望能够学到这些,有更深入的了解。毕竟,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第4单元主要讲中国文化长寿的8大原因和犹存的三大弊病。
第5单元是提供了重要记忆目录的精义,也就是把古代的经典,翻译成了现代美文。这些是必须形成肌肉记忆的文字,希望能够时时顺之,不是说用它来约束自己,而是用它来开阔自己的思路。
这本书600多页,如果每天看10页,看60天。我希望能慢慢看,看了记些笔记。有些知识密度比较大的,你即便是两页也需要看好多天,所以不要嫌自己慢,慢慢的能够吸收,就很好了。
让国学成为自己的肌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