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烽火长歌
这是去年秋天写的一篇文字,一直没有来得及写完,今天乘车去青岛途中不得已拿出来补完。
实在是因为今天头晕脑胀,到了青岛之后还有一整天的活动,晚上也会很晚才能歇息,怕误了更新,硬着头皮把这篇存稿搬出来修正,写完即可,不求什么质量了!
这个秋天来得轻快而明朗,天高云淡,风清月明。夜至将未至的傍晚,空气清新通透,缕缕的清风拂过肌肤,略带凉意,让人觉得更为清爽。
突然间很想喝啤酒,并且不能是在家中,而是要在嘈杂的路边大排档上。叫上一位陈年老友,或者一位红粉知己,沐浴着夜色,吞吐着秋意。即便什么也不说,光是这样坐着,吃点烧烤,喝点啤酒,也觉得甚是惬意。
越是这样想,越是觉得心痒难耐,恨不得立马就达成所愿。可惜老友不在身边,红粉知己也是没有,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一个性情相投的友人,无奈皆是相距甚远,无法成行。
突然在一霎那,觉得人生如此孤独。活了半辈子,想要找人喝酒诉衷肠的时候,却一个也找不见。
沉思许久,惊讶地发现,这十几年来在都市打拼的过程中,居然没有真正的认真交过朋友。也不是没有往这个方向考虑过,工作中的同事也有聊得来,说得到一块的,但是彼此关系始终无法更进一步。
貌似自己已经失去了交朋友的能力,这点发现让我十分惊恐。
在我的认知中,一个技能如果长期使用,必然会日益精进;如果长期搁置,那么必然会退化。但我从来没有把交朋友和技能,关联在一起,交朋友怎么可能需要技能?但如果跟技能无关,那为什么会出现退化的情况?
为此,我还专门到网上去查询技能这个词的定义。所谓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在我的认知里面,交朋友,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个技能,而应该是一种本能!
于是带着惶恐的心理,我再次去查询了朋友这个词语的定义。所谓朋友(友情),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双方心理契合更为深度时,可称之为知己。
这个解释让我的心里有了一点安慰,至少跟我从小到大对朋友的定义,没有太大的偏差。大家玩得到一起有共同的语言,相处起来彼此感到舒服,那就是朋友。彼此若能相扶相助,知心知情,那便可为知己,人生难得一知己。
可是如果朋友和知己的定义是这样的话,那怎么可能跟技能有关系?应该只跟彼此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以及灵魂的契合度相关。
如果交朋友跟技能无关的话,为什么成年之后会渐渐失去这个能力,或者说产生了极大程度的退化。
这实在是让人无可奈何又伤心难过的事实。
生活的节奏还是太快,忙的人连停下来看风景的时间都没有。
亲人远在天边,爱情已经成了一碗老汤,盼望友情又不可得,实在有些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