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回忆会让人印象深刻,而影响我们的很多事情也都是某一个瞬间发生的。突然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经历了一件事情,你会觉得自己长大了,比以前更懂事了。而在读到某个道理或者思想的时候,突然就和另外的一个东西联系起来了,因此获得了洞见。这些,我们会认为都是到了那个时刻自然发生的,但心理学家会告诉你,这些其实都可以自己来设计,我们也会因为这样的设计因此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套路,真到了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拿出来就可以用得上。你和别人的差别就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拿出更多的招来。
我们继续学习万维钢老师解读的希斯兄弟新书《强力瞬间》,通过两个比较有意思的小故事,学习两个小套路,刷一下我们的人生经验值。
第一故事是关于孟加拉国怎么解决农村老百姓不喜欢如厕问题的。话说1999年的孟加拉国,因为农村的卫生问题堪忧,国际组织给每个村子都盖好了公共厕所,但是没多少人用,老百姓还是习惯自由奔放的方式,想哪儿搞哪儿搞,他们觉得给他们盖的厕所比他们自己住的房子还好,怎么能用来大小便呢。因此卫生条件越来越不好,传染病比较流行。
社会学家把这个局面被称作“社会规范”。
如果大家平常都这么做,那大家就会认为这么做是对的,要改会很困难。但这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的,你看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城市化加快以后,我们的很多习俗就慢慢被改变了。你也会在逢年过节回老家时,听到家中的老人跟你说世风日下,老祖宗的东西都被丢光了。
有一个国际组织设计了一个表演节目,派人到孟加拉国的这些村庄去表演,一下子就把随地大小便的比率从38%降到了1%。他们的做法很简单,一个衣着干净的人,到村子里去东看看西看看,村民觉得新鲜,不一会他的旁边就聚拢了一群人。这时候他就请大家用黄颜色在村子的地图上将有大小便的地方标注出来,刚开始大家觉得很好玩,不一会整个地图几乎都是黄色的了,大家就有些不好意思。但表演才刚刚开始,这个人拿出透明玻璃杯装的干净水,问现场的人,谁愿意喝,大家都表示愿意。随后,他会拔下自己的两根头发,往旁边的大便上随便的刷一下,然后放到刚才那杯水里搅动,又再问大家谁还愿意喝这杯水。这时没有一个人答应了。
接着,他会再问一个问题:苍蝇有几只脚?现场老百姓当然知道有几只脚。他会接着问,是苍蝇的脚多还是我刚才的两根头发多,如果苍蝇飞到粪便上停留一下,是它脚上沾的粪便多还是我的头发上的多?到这里,大家都有点受不了了,表示以后要好好如厕才是正确的选择。要不然,每天吃饭得时候,苍蝇飞来随便在食物上停一停,那不是就是在吃(这里略去)么?
这个故事听着有些恶心,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还是有个问题的?难道在这个组织派人去村子之前大家不知道苍蝇是很脏的吗?应该是清楚的,但是大家都觉得这好像并不是什么问题,之前就是这么过来的。直到这个表演将问题指出来,让大家都看到了问题的存在,才会想去解决他。由此,得到今天的第一个套路:
想要让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你需要精心设计一个体验。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怎么去证明教授不会教书。在我们国家,你要是想到某个学校去任教,必定需要去考一个叫做“教师资格证”的证书的,也就是你要接受正规的教书训练。唯一的例外是大学,教授们只要凭借自己的科研就可以直接任教。有人就想办一个教大学教授教书的培训班,但是教授们平时都是很自负的,人家有科研实力摆在那儿。一上来就说你教书的方法不对,得跟我学这个正确的才行,这个方法基本上是不行的。
主办方想了一个办法,在开课前,请参加的教授做了一个填空题:
我的班上有很多心怀梦想的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听过我的课程四五年之后,仍然能_____。教授们的答案基本上都不是说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大多数是想让学生能培养一种兴趣、一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科学探究的渴望等等。讲课的老师这个时候就问了,如果按照现在你们的课程安排,学生们能不能像刚才在纸上写的那样,具备那些能力?教授们沉默了,开始接受新的教课方法。
希斯兄弟将这个套路总结成了三个要点:
你明确要达到什么说服效果,可以给对方设计一个完美体验;
整个过程应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不是直接告诉观众,而是要让观众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这个有些像我们前几年非常流行的小米的故事,因此还有个比较流行的词:体验营销。让你在设计好的环境中,愉快的完成购买,本来是你花钱的事情,但让你觉得花这个钱很值,最后让自己感觉这是自己做出来的决定。在现在这个时代,体验是越来越能抓住人心,有人会说这样会不会有些“心机婊”的嫌疑。但是,你想想看,如果没有了这些设计,我们就是去做干巴巴的事情,是不是会少了很多趣味呢?
万维钢老师还用自己的学术研究例子,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更为有用的套路:怎么带好一个徒弟或者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高标准+肯定+指引方向+支持
你肯定会有一个疑问,一上来就是高标准,如果失败是不是会让人觉得受打击呢?我们要往后看一步,你要配合肯定来说。比如在批评一个人的时候,直接进行批评和先说一段肯定的话再批评,更多的人还是愿意接受后一种。万维钢老师说的更形象:
你得把学生“拉伸”一下,给他一个不能轻易达到的目标,他才愿意探索自己到底行不行。
如果确实不行了,也不是打击他,而是去更好的认识了自己。
希斯兄弟总结说这些设计的瞬间体验,最大的意义是:
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能做什么,想要什么,能承受什么。
这些,都不是我们坐着就能想到的,必须要去做一件事情,在行动和体验中去真正的认识自己。我记得李笑来也多次在他的文章中说过,你要真正的掌握一个东西,判断一个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然后通过不断的思考总结,让自己真的懂得这件事,最后做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要太纠结是不是设计,如果没有设计,生活估计会少很多活力,比如我们玩的游戏,不是都是设计吗?
享受设计出来的体验,要坚持的是,要能从设计的瞬间中获得自己的洞见,毕竟你确实跳入了设计的套路中。